通過“科研”申請藤校是一個坑嗎?

週末聽了一個講座。

某教育機構請麥馬的一個大教授給高中生教生物課。

要了教學大綱看了一下:一共10節課,開始講了一下DNA,RNA,後面的課程帶領高中生深入分析歷年來的諾獎生物方面的發現。

跟培訓機構討論了一下,形成以下認識:

1、儘管機構一再強調(但不解釋),我始終疑惑教授有何本事能給高中生講明白諾獎論文。看那些汗牛充棟的科普“相對論”“量子力學”“4維空間”的材料,哪一個不是讀了之後讓你感覺似懂非懂,大概率會理解不了中間部分的陳述,而直接看結論。這怎麼能是真正意義上讓人明白了?不具備相應的知識儲備,又如何領會科學前沿的探索途徑和思路?

2、培訓機構提到:課程結束後,教授會以參與科研的形式,給學生申請大學提供推薦信。學到多少東西不重要,能買來個教授推薦信是真的收穫[得意]

我查了一下,那個教授在麥馬的年薪大概20萬左右。隨便上個10節課,每一個孩子7500刀算是不小的收入了吧?

近年來很流行,孩子們通過“參與科研”,幫助申請名校的途徑。如果孩子本身對科學研究不感興趣的話,即使能夠以上面這種“含金量”的“敲門磚”進入了名校,也會被裏面“枯燥”課業“身心俱疲”吧?反而耽誤了本身的興趣,誤了青春!


作者保留版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