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傳》精讀15:君臣

再偉大的人,也逃不脫命運的安排。

捻軍平定後,朝野上下都鬆了一口氣,曾國藩被任命爲直隸總督,也就是天下督撫中第一之位,而李鴻章所得的封賞遠不如曾國藩,只得到了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可見,朝廷又開始故伎重演,原來防範湘軍,現在改爲“揚湘抑淮”了。索幸曾李二人已深諳朝廷套路,並未再產生罅隙。

對曾國藩個人而言,原本可以善終,卻出現了天津教案一事,曾國藩雖鞠躬盡瘁,卻無能爲力,成爲他此生終點最大的遺憾。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和國內許多地方一樣,天津也散佈着一些教堂和傳教士,傳統民衆對外來事物並不接受,因此民間有洋人的天主教堂迷拐孩子,挖眼剜心以供藥用的傳說,造成了很多不和諧的衝突,但當地官員的態度也模棱兩可,並未據實調查澄清。

一日,一個叫武蘭珍的人在天津迷拐了一名少年,被人捉住後邊指認受教堂教民指使所爲,雖然調查後沒有任何證據支持,但地方官員也並沒有向百姓證實教士的清白,也沒有安撫民衆的舉措,導致民意激憤,將憤怒轉移到駐天津的法國領事館,很多人開始圍攻法國外交官,激怒了當時的法國領事豐大業,豐大業尋外事官員未果後,一氣之下在中國民衆面前掏槍打傷了天津知縣和其隨從。繼而衝突升級,憤怒的中國民衆先是殺死了豐大業,後又湧向教堂,殺害了多名外國神職人員。天津教案震驚全世界。一週後,法國軍艦駛抵大沽,鳴炮示威。

朝廷意識到事情嚴重性,指派曾國藩接管此案。這道命令領曾國藩陷入焦灼,教案事關重大,而他自己已經身患重病,支撐恐難,但如果這次事件處理不當引發戰爭,以當時清王朝的國力,結果一定是再一次的割地賠款。最後,儘管他的幕僚一直反對,他還是給自己的兒子們寫了一份很長的遺囑,決定接下這個任務,動身前往天津。

曾國藩此行,天津百姓和官紳們報了很高的期望,他們期待這個國內名臣能夠爲他們“伸張正義”,將洋人趕出天津。但曾國藩已經預料到了這種情況,爲了平息浮囂的民氣,在去往天津的路上便寫好了一篇文告《諭天津士民》,向天津的紳士百姓聲名,此行不是爲了開戰而來。

這一下讓全體天津人莫名其妙,這道告示確實有效地剎住了鼓動戰爭的輿論。但隨後,爲了讓法國人可以心平氣和地談判,曾國藩將天津的三名相關地方官員撤職聽候查辦,此舉顯然讓曾國藩在天津大失人心。曾國藩不是不明白這樣的結果,他深知爲了發泄民族情緒打一場仗固然不難,但一旦失敗,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在外交事宜上,曾國藩一貫主張“明強”,也就是說一定在在分析形勢的基礎上,才能決定是使強還是使柔,不能貿然置國家危難於不顧。

在仔細調查取證後,曾國藩寫了一份有理有據的調查報告提交朝廷,希望能夠通過天津教案的調查,讓大家不要再相信洋人挖眼剖心的無稽傳聞,消弭誤會,也從另一方面爲中國百姓對洋人教堂的質疑做了充分的分析,以消除外國人的不滿情緒,促進中外雙方的和解。但誰料到以慈禧爲代表的清朝政府自身對謠言仍是半信半疑,他們始終認爲民間對洋人的憤怒情緒,是可以倚重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公開發布曾國藩的這份“報告”時,居然將曾國藩替中國人說話的關鍵內容全部刪掉,只剩下專爲洋人說話的部分。此折一出,朝野上下無不譁然,曾國藩居然說天主教是“勸人爲善”的宗教,崇洋媚外,曾國藩一下成了人民公敵,被人民寄予無限期望的曾大人,竟然是這樣一個賣國賊。

顯然,朝廷這樣做,可以把曾國藩貼上賣國柔軟的標籤,將民衆對朝廷的仇恨轉移到曾國藩的身上:不是朝廷軟弱,是曾國藩軟弱,這樣就可以不失民心,朝廷仍然是正確的,只是曾國藩沒辦好。

之後,清政府在曾國藩的要求下,派李鴻章接手此案,曾國藩依然鞠躬盡瘁,幫李鴻章做好了大量的掃清和鋪墊工作,了結了此事,但因爲此事,在精神和心理上備受打擊和煎熬。

結束了天津噩夢,曾國藩按照朝廷上諭的要求,回任兩江總督,路上回京陛見時,發現自己在京城很受冷落,黯然南返,精神受到極大打擊,再度回任兩江後不久,便鬱鬱而終。

天津教案後三十年,發生了義和團運動,與天津教案如出一轍,慈禧等人在此事中痛痛快快地發泄了自己在天津教案中積蓄的怒火,終將清王朝引向戰爭,1900年6活躍,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等十一國同時宣戰,241名外國人、2萬多名中國基督徒在1900年夏天的戰爭中死亡。

曾國藩曾在天津教案中全力避免的戰爭終在他死後變成了現實,令人嘆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