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原來還能這麼幹

時間的乘客,你好,歡迎乘坐30路末班車,這是你的車票請收好。

車牌號:30路末班車

車票號:H20221116

車票價:1440RM

參考資料:《閱讀的方法》l羅振宇

路經站:摘抄站、回顧站、啓示站


摘抄站:

1)司馬遷當年讀當年孔子留下來的書,說自己:“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爲人”,“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我越是讀孔子的書,就越覺得他做事的方法歷歷在目。我雖然做不到,但是我很嚮往啊。

2)所謂“優化”,就是對事物進行量化管理。沒有量化,就沒有優化可言。

3)市面上有很多教我們如何做事的書。我挑選的時候,遵循兩個原則:第一,光有道理不行,得有具體的行動方案;第二,光教我怎麼做不行,得是作者本人實踐過的行動。

4)有用的不是抽象的道理,而是具體的行動指令

5)一本寫得好的“行動建議之書”,用心總是非常慈悲。它總體諒讀者的真實處境,然後把具體的行動指令嵌入這些真實處境裏

6)人們只要行動,就會製造一個事件。只要有了事件,就一定會產生結果。而這個結果,就一定會超出行動之前的預測和期待。世界就是這樣在人類的行動中滾滾向前,不斷產生出人意料的新事物

7)所謂“計劃”就是從現實條件往未來演進;所謂“戰略”就是從未來目標向現在倒推。但除此之外,世界竟然還給那些既沒有完備計劃,也沒有清晰戰略的“莽撞人”留下了一個機會——直接行動,先幹了再說


回顧站:

“書籍總是能帶我們去遙遠的地方旅行,別人的行動,也是我們旅行的目的地”,人們可以通過閱讀的方式觀察到他人的行動與方法,以此來指導我們的行動,即便是自己無法如書籍中的人物一樣,擁有奇特的一生,但是卻可以讓自己心嚮往之。

例如,作者引用了《奇特的一生》蘇聯學者柳比歇夫的例子,柳比歇夫一生擁有卓越的成就,這些成就來源於自我對時間的觀察與運用,柳比歇夫在每次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會做時間記錄,“事情 + 所花費的時間”,開始寫關於袋蛾的報告——1小時五分(1.0);路途往返——0.5,;柳比歇夫對時間的記錄長達56年,長期以往的時間記錄讓柳比歇夫能夠十分精確地知道自己在哪一年哪一天哪一分鐘做了什麼事情。

對於這樣的長時間的時間記錄能力,很多人望而卻步,可能世界上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很少,但是通過閱讀可以讓我們瞭解到不同的人具體的行動,即便自己無法如此,也能心嚮往之,表達敬意。

此外,作者羅振宇介紹當自己在挑選書籍的時候,有兩個標準,第一個是有道理有具體的行動方案,第二個是作者本人親自實踐的行動,簡言之,羅振宇更加看重作者對於行動的理解能力與實際應用能力。當人們遇到麻煩尋求問題的答案時,自己不要僅僅提供建議,而是提供人生經歷,例如“我作爲一位職場女性,如何平衡家庭與工作的關係?”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是直接給出自己的時間安排I表,告訴對方自己是如何如何做,希望我的人生經歷能夠對你有所啓發。

最後,作者羅振宇提到,當我們做出某個行動時,我們便製造出了某個時間,這個事件又會產生結果,我們的人生正式在“行動——事件——結果”中不斷循環向前,產生全新的、令人意料之外的事物,或許行動的意義是創造某種可能性,讓自己的生命長出新的期待與果實。


啓示站:

作者羅振宇在《知識就是力量》節目中曾經說過,當有一個選項擺在你的面前時,如果時間與精力允許的情況下,最好的選擇是選擇做這件事情,因爲你永遠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奇妙的事情。這句話對自己影響非常深刻,我們自己經常因爲一些外在的因素而獲得一些本身在意料之外的行動機會,例如學校所組織的比賽,擺放在書桌上的陳舊圖書,甚至是周圍人羣所提出的幫助,等等,我們有時候經常會被這些事情困擾,但我們做了也就給自己的人生增加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其次,當我們在幫助他人的時候不要談論宏觀的大道理,而是從自己的人生經歷出發,給對方提供自己的人生經歷,提供自己可操作性的、有效的行動方案,以此來給他人提供有啓發的視角,甚至自己所提供的僅僅是一句加油與鼓勵性的話語。有些時候,別人所希望得到的不是大道理,而是一句鼓勵,讓別人重新燃起信心,信心比什麼都重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