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二的说说

一大早,打开朋友圈,微友温月亮的一篇《回娘家》,引起了我的兴趣,说他们家年初二 ,是小媳妇儿回娘家的日子。

文章不长,乡韵颇浓,你看:

“女人们早早就醒来,精心收拾收拾自己,催促老公和孩子们起床,回家的心情越来越强烈,恨不得长双翅膀飞回去。”这个画面该有多么形象,我们身边的小媳妇儿们回一次娘家不就是这种形态么,像歌里唱的:“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揹着一个胖娃娃呀”还真少。

“小时候,每年正月初二一家人去大山深处的外婆家,十几里地,翻山越岭,没有交通工具,只能步行,那种强烈想去的热情一直有增无减。”这不也是我们小时候和母亲一道回外婆家的状态么。

温月亮老师,山西柳林人,现定居太原,他是我从简书认识过来的好友。他的文字一直很有温度,读了让人暖暖的,比如这几句:“女人很辛苦,生儿育女的重任注定了她们都是了不起的人。她们不容易,也会有烦恼,当沉重的负担压在她们肩上时,当有一些苦无处诉说时,她们就会想到自己的娘家,这里永远是最安全的,最值得信赖的,这里是她们永远的家。”

温老师与我相隔一千多公里地,两地的风俗应该相差很多,但年初二回娘家这一习俗与我们桐城西南乡有点相似。

好友吴超先生在他的《年俗》一文中写到:

“初二:拜年的日子,也是出嫁的女儿带着丈夫和子女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尤其是结婚后,新女婿第一次上门的,一般是在正月初二,称为‘新客上门’,娘家要隆重招待。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姻亲关系的重视。初二的另一项活动是祭拜财神,这一天的半夜,人们就要全部出动,到财神庙里求借‘元宝’,以求新年财运发达。

桐城北乡初二是拜新灵(头年家里有亲人过世的人家)的日子,因此不能随意乱跑,有人据此认为初二不是个好日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正月初二是新年的第一个双日子,慰问头年家里失去亲人的人家,这其实正是一种美好乡风的体现。”

吴超先生是一位乡村民俗达人,他有很多文字记录着正在遗失的农活农具农俗,让人回味无穷,可读性极强。他的家处在桐城南北乡分界线上,所以对桐城年初二的两种意义了解得非常透彻。

我属于桐城西乡人,年初二习俗就是拜新灵。去年村里一位堂伯父去世,享年八十多岁,考虑到疫情防范的重要性,堂伯父的孩子们打招呼说年初二的拜新灵活动取消,乡邻的心意他们领了。

千禧年,母亲和奶奶同年去世,母亲是三月,奶奶十一月,第二年的年初二我们家就要接受来自村里乡友们的祭拜。堂兄准备酒食,款待前来祭拜奶奶的乡友,我们款待来祭拜母亲的乡友。

母亲的突然离世让人手足无措,往年家里大事小情都是母亲张罗,我们不用操心,现在母亲不在了,我们必须挑起这个担。

好在我们家二子做饭在行,她聪慧能干,年前把需要的食材一一买好,年初一吃过早饭开始分工。父亲性格憨厚,行动沉稳捣锅洞,弟弟刀功较好负责切菜,二子全能,烹炸煎炒,菜品火候、成色都在她的掌控之中。

我的任务最轻,负责带孩子,一岁半的丫头没人照顾不行,顺带着给他们打打下手,递递柴,添添炉什么的,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日头西斜,整个准备工作结束,只待初二来人了。

拜新灵,西乡人作应早,五点多就有亲友来。正月的太阳喜欢睡懒觉,六点东方才鱼肚白。早到的亲友提着礼品进门,问候新年好,家人接过,奉茶递烟请坐,拉家常,等着后面来客凑一桌就开饭。也有个别亲友要跑多家的,喝杯茶就告辞。

小的时候跟大人去长辈家祭拜新灵,最怕对着遗像磕头,其实也没有什么,只是气氛特别点罢了。母亲在世时很少照相,她走后找不到一张完好相片,只好作罢,免了磕头这一环节,现在想想有点可惜。

亲友们一桌一桌地吃喝,酒足饭饱后,逐个告辞。那些平时不大碰面的,正好借助这个机会坐在一起,聊兴颇高,各自说着自己的过往与未来,其间夹杂着对逝去人的怀念。

午后,前来拜新灵的亲友一拨拨都走了,除非路太远平时又难得来一次的亲戚,会留下来住一宿再走。

下午洗碗涮盘整理桌凳,清理垃圾,年初二的活动即告结束。

年初二,不管是温老师笔下的回娘家,还是吴超先生写的祭拜新灵,它都是春节过年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出人们对于乡情亲情的一种尊重和感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