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道德經》第79章:人行善事,道與善人

第79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爲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字面翻譯

結算大的債權,定會留下餘貨尾款。索取應得的利益要用尊道的方式,纔可以成爲利他的行爲。所以,聖賢持有債權,卻不過分苛責對方;有德之人依據契約處理,缺德之人憑藉井田均攤。大道雖然不論親疏,卻常和利他之人同在。

道理解析

春秋時代曾有木契合約的做法,在木板上刻字,一劈爲二,左契爲債權,右契爲債務,和怨是結算,抱怨是收債,問責是索要。司是執行,類似司法和司機。司契就是依據合約清償債務,屬於尊道積德的和無爲的。司徹就是依據井田承擔貢賦;屬於背道缺德的和有爲的。有德是順其自然,實事求是和客觀爲主的行爲,徵收稅賦的基礎是自然和民生。無德是大有作爲,貪慾如願和主觀爲主的行爲,徵收稅賦的基礎是規定和官場。

大道雖然無情,不論親疏,但對尊道積德的,行善利他的人和事會賜福的,會施恩的;因爲符合自然,規律和天理的人和事多數順暢,平安和穩定;而執意縱慾,有爲和貪婪的人和事多數麻煩,危險和昏亂。本章是對無爲的解釋和舉例,也在說積德的行爲和做法,更在論治國理政的方略和觀念。

應用場景

履行契約是合理的,追償問責是正常的,但要用無爲的觀念,尊道的方式,和怨要留下餘地,問責不表現苛刻。對零頭貨尾不要太計較,對微差小錯不必太苛責,因爲其一,都是凡人,孰能無過,其二,量變才能質變,其三,寬宏謙讓是美德,錙銖必較是兇惡。交稅,貢賦和盡責都是天經地義,但要合情合理,自然而然和結合實際。

債權人是優勢一方,讓利爲善,免餘施恩,做人經常爲善施恩,通常會得報答和感激,因爲既符合“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思想,也符合“反者道之動”的原理。優秀的商販通常送貨給贈品和收款抹零頭;讓用戶感到溫暖,看似喫虧,卻因增加復購率而獲利。仁慈的朝廷應該發展給支持和有災免稅賦,讓民衆感受關懷,看似受損,卻因保持穩定性而受益。老闆的主要美德就是寬容,員工的主要責任就是盡力,這是優秀企業的基本素質,也是社會生活重要的文化。

錙銖必較是苛刻,分毫不差是嚴酷,雖然循規蹈矩,固然有理有據,但這樣的行爲傷心情,壞感覺,加重溝通難度,增多交流成本,害人不利己,惡行不利事。古今中外的歷史表明,酷吏沒有好下場,儘管是照章辦事,苛求沒有好結果,雖然是追求完美。他們通常顯得命苦,運背,晦氣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