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教學後感

      今天借用肖老師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們一起學習了《貓》。

      上課伊始,我按照自己的常規聽寫詞語,結果學生很少寫對的,才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沒預習或沒預習到位。於是,我給了10分鐘,讓學生預習,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默讀課文,解決課後練習第一題。

        第一個環節,我引導學生“看圖辨貓”,結果學生無一例外地都認爲是第三隻貓,理由非常充分:憂鬱的眼神;從圖中陰影部分驗證毛被燒掉了幾塊;趴在那裏;文中主要寫得是第三隻貓;貓所處的位置;“我”印象最深刻;甚至學生從圖片模糊的陰影部分驗證是鄰家的屋脊……學生觀察仔細,討論熱烈,課堂興趣盎然。爲避免基礎較弱的學生跟不上,我還特意提示了三隻貓的外形、性格及家庭位置的區別。並引導學生關注了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

        然後按照教學設計,我們一起討論了三個主問題:不知名的奪去了貓所愛的什麼東西?貓所愛的定西實際被什麼奪走了?文章一共寫了幾隻貓?

        學生討論中發現奪走了貓的生命、自由、安寧的生活……而這些是被偏見,是被強者剝奪了……我順勢引導出——人性的醜陋。學生當時明顯愣了一下。於是我再引導學生深讀“對於第三隻貓的亡失,比前兩隻更難過”,體會“我”良知的迴歸,自我剖析,體會文章呼籲美好人性的迴歸。

      討論中,學生還提到,貓所愛的東西實際是被自己奪走了,如果它能勤奮一點,如果它能活波一點,甚至它能好看一點……也許結局都會改變。學生們的反省意識真得很強。學習小說的“聯想”法已很好地在課堂得到遷移體現。

        由於課堂時間有限,我佈置了小練筆:“我是文中的第幾只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