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道者萬物之奧。

本內容是個人綜合了多個版本的核心觀點加以闡述,本着尊重原文爲基礎去解讀。

以簡明清晰的邏輯分析,系統性地概括書中的知識關聯,不過度推理及過度化書中內容的態度去闡述書中知識。

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們多多指正。

上文品讀了“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爲下”,老子提出了大小國之間該如何相處。

老子通過讚美江海、雌性甘處下的品格,要求大國的統治者以一種廣闊的胸懷,謙虛的姿態去處理與其他國家,特別是小國的關係。

無論是誰,保持謙卑總是好事。

大國君主謙卑包容小國,愛養萬物,就能獲得小國的尊重和信任,從而自覺來歸附;小國君主謙卑向上,則能獲得大國的支持,從而保全自己,發展自己。

兩國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從而相安無事,取得共贏,天下太平。

繼續第六十二章“爲天下貴”

道者萬物之奧。

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爲天下貴。

道者萬物之奧。

道是萬物的庇廕。

隱含天地之奧祕,是萬物的主宰。

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保:保全。

道,善者視其如珍寶,不善者以其爲依靠。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美好的言辭可以用來社交,高尚的品行可以得到別人的敬仰。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那些不善的人,怎能捨棄道呢?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所以天子即位、設置三公時,縱有手持拱璧,後跟駟馬的儀式,也不如執守清靜無爲的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古人爲何如此看重道呢?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不是說有求必得,有罪就可以免除嗎?

故爲天下貴。

所以,道爲天下人珍貴。


本章在講的是道的重要性。說明道爲萬物之奧妙、爲天下貴,因其有求必得,有罪可免。善者視之如珍寶,不善者以其保全自己。

這裏,老子想告訴人們,只要執守道,清靜無爲,就可免去所謂的儀式和繁文縟節。

由修身養心到處事治國,道理是相通的。“以德治國”,就是用道德去感化民衆,具體來說,就是做事情提升效率,不沉迷於對物質的追求,不抱後天的觀念,不好大喜功等。在過程之中體察天道人心,如此才能長遠。

道生養萬物,大公無私,所以無論善惡是非,無論高低貴賤,都能得到道的惠澤,得到自己的所需。

所以,道爲天下人所珍視。道對善者必然是褒獎,對不善者會是包容。但不善者如果背道而馳,就不得善終了。這不是道處罰他,而是咎由自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