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嫺學習筆記——給孩子講道理,TA爲什麼不聽?

美嫺的一位來訪者這樣問:

“給孩子講道理,TA不聽怎麼辦?”

大部分家長的孩子是不是都有過以下的情形:

孩子一上街,就要買玩具,而且買的都是家裏有的。

跟TA一遍遍講道理,不但不聽,還在地上撒潑打滾。

跟孩子說了不要把水撒地上,地板滑會摔跤,TA就是把你的話當耳邊風。

要孩子穿外套,不然天冷會生病,怎麼說都不聽。

......

不知道您是否還遇到過類似的情況:

一遍遍地告訴孩子道理,剛開始TA可能還聽一聽,但後來,TA要麼不聽,要麼當做沒聽見。

是孩子耳朵出現問題了嗎?

當然不是。

不少父母在育兒過程中,都會被這個問題困擾:

“孩子不聽,甚至牴觸我們講道理。”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該怎麼說,孩子才肯聽?

1、7/38/55定律

心理學上有一個法則叫“麥拉賓法則”,也叫“7/38/55定律”。

它講的是,我們在和一個人交流時,對方感知到的信息:

55%是通過看,比如我們的手勢、表情、態度、肢體語言等;

38%是通過聽,比如我們說話時的語調、語氣、速度、聲音大小等;

只有剩下的7%,纔是純粹說的具體內容。

也就是說,我們跟孩子講道理時,他真正能聽到的,只有7%。

而剩下的93%,TA是在看你的肢體語言和聽你的語氣語調。

而如果我們的肢體語言和語調是憤怒的、吼叫的,孩子的大腦就會察覺到危機,此刻他腦海裏會出現三種反應:攻擊、逃跑、呆住。(可以參考我們跟伴侶吵架,即便你講的是道理是事實,但伴侶要麼不聽,要麼反擊。)

小一點的孩子,在聽我們講“道理”時,TA可能是呆呆地看着你(呆住)。

而懂得反抗的孩子,TA可能會頂嘴(反擊),或者裝作聽不見(逃跑)。

孩子的大腦,接收到了你93%的身體語言,卻恰恰沒有收到你最想表達的那7%的內容。於是,你不得不一次次講,一遍遍講。

然而,研究表明:重複的頻率與說服的效果是呈“倒u曲線”。

也就是說,過了恰當的次數,你說得越多,越嘮叨,說服對方的效果就越差。

2、孩子有TA的道理

除了我們在“講道理”時,身體語言佔比大,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6歲前的孩子,是以自我爲中心的。

心理學家皮亞傑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叫“三山”實驗:

工作人員與孩子面對面坐在桌子兩端,中間擺着幾座假山。

研究者問孩子看到了什麼,孩子如實說。

接着,研究者又問孩子工作人員看到了什麼,孩子的回答,依然和前面的一樣。

皮亞傑用這個實驗告訴我們:

幼兒期的孩子,是以自我爲中心的,他只能從自己的觀點看世界,難以認識到他人的觀點。

也就是說,你不允許孩子把水灑地上,因爲在你看來,地板髒了難清洗。

但在孩子那裏,TA意識不到這個觀點,TA只是覺得好玩而已。

而你阻止TA,不讓TA玩,TA難以理解,也就聽不進你的道理。

6歲以後的孩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脫離“自我中心”,但此時,TA卻開始有自己的想法。

你的道理,是你的道理,TA有TA自己的道理。

比如你說:

“你要好好學習,不然長大後沒出息。”

如果孩子不願聽,TA就會反駁你:

“我可以當明星、當網紅,只要會唱會跳會打扮就行了。”

又或者說:

“我可以當專業遊戲玩家,不需要努力讀書。”

你有你的道理,TA有TA的道理,而且,TA不喜歡被你的道理打敗。

基於以上這些原因,你會發現,孩子的“叛逆”來得越來越早。

剛開始你的道理還管用,但慢慢的,孩子就把你的話當耳邊風,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3、智慧的父母善用方法

你可能會說:

“作爲父母,難道就不跟孩子講道理,不教TA做人的準則了嗎?”

我們之所以跟孩子“講道理”,是希望TA能按正確的方法行事,做出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爲,有良好的品德不走彎路。

但其實,想要孩子做出好的行爲,有很多種方法。

而講道理,卻是下下策。

我們可以試着做這兩件事:

1.遵循準則

不管在親子關係還是親密關係中,我們想要維持好這段關係,都可以遵循一條準則:

我希望你做出改變,是因爲我希望你愛我,而不是因爲你是錯的。

比如孩子把水灑了一地,你用道理教育他,其實就是告訴TA:你這麼做是錯的。

誰都不愛被指責和受打擊,包括孩子。

但如果你說:

“你把水灑地上,等下我會滑倒的。

而且我要拖地,我會很累,胳膊好疼。”

孩子願意改變,是因爲TA愛你,而不是因爲TA錯了。

只有試圖讓孩子心中有父母,孩子心中才能裝下父母;

只有感受到父母是在愛中管教自己,所有的管教行爲都是因爲愛,是爲了自己未來的成長,管教才能達到理想的目的。

2.還有就是:誇孩子。

人人都不愛被指責、挑錯,但人人都愛被讚揚和鼓勵。

尤其是孩子,TA希望被父母認可,被父母接納,被父母讚揚。

當然,我們所說的“誇”,不是無根據地誇,瞎誇亂誇(比如“你真好”“你真棒”這類建議少用),那會讓孩子過分依賴表揚。

我們誇孩子,得有技巧。

有一個誇讚模型是:

FFC模型——fact事實、feeling感覺、compare比較。

比如孩子不愛做家務,自己的東西也不收拾,你說了無數遍都不改。

那麼,你不妨放棄嘮叨,收起脾氣,仔細觀察。

觀察什麼?

觀察孩子在這一方面的優點。

哪怕TA只是把紙屑扔進了垃圾桶,你也抓住機會誇:

事實(fact):我都沒提醒你就把紙扔進垃圾桶了。

感覺(feeling):這讓我很欣慰,而且看到地面保持乾淨,我真的很開心。

比較(compare):你看你扔得多準,比以往都準呢(和TA自己比)。

相信我,這些話語會讓你的孩子慢慢改變,做出更多符合你期待的行爲。

這種方法,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適用。

比如孩子做作業拖拉,那TA總有沒拖拉的時候吧?

或者即便拖拉,TA的作業裏總有做得好的部分吧?

哪怕是一個字,或者他某一刻的態度,我們都可以用讚揚的方式激勵他朝好的方向前進。

《正面管教》中有一句話:

只有當孩子感覺更好的時候,TA才能做得更好。

責備使人退縮,鼓勵使人前進(這個同樣頁適用於成年人之間。)

拋去“講道理”,從孩子身上發現亮點,找出優點,每天拼命誇TA、鼓勵TA。



我是吳美嫺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我在貴州貴陽,感謝您的閱讀和留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