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說的“壽者相”到底是什麼?讀懂後真的能開悟

《金剛經》教人不執着。

不執着於外相,所以它說: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接觸到的所有“相”,都是虛幻不實的,當你透過這些“假相”,才能見到那個如如不動的真如本性。

爲了教人不執着,《金剛經》裏還有一首很嚴厲的偈子: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如果你執着於外相,貪求外相,那是“行邪道”,這樣不僅不能見到真如本性,還會誤入歧途。

怎樣破除對“相”的執着?

《金剛經》裏一直提到一句話: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我相”即我執,“人相”是分別心。

先是執着於我,有了“我”的概念,於是就有了分別:這是我的,這是他的,這是你的,繼而就有了“衆生相”。

所以,所有問題的源頭在於“我(相)”。

八萬四千法門,包括其他傳統文化典籍,都是在跟“我”較勁。

《論語裏》說——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我,不要執着於我。

莊子在《人間世》裏開頭就講了一個故事——

顏回想要到衛國任職,糾正衛君,孔子一聽就知道按照顏回的性格,去了會喫虧。

畢竟太過優秀的人,站在那裏對別人就是一種傷害。

於是孔子就教顏回“心齋”。

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顏回回家修煉之後,回來跟孔子彙報:

“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

我沒有修習心齋之前,認爲這個世上有一個顏回存在,但當我修習心齋之後,就發現這世上並沒有一個顏回。

孔子一聽,就知道顏回已經明白了,因爲你跳出自己的時候,不被自己拘束,無我,這時候你就能看透世界的真相。

如何“破我執”,我們之前舉過一個玩遊戲的例子)。

那什麼叫“壽者相”

壽者相,就是時間。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時間是一個單向的定量,所有人都在沿着時間的軌跡前行。

但同時,我們也在“利用”時間。

比如——

在電影《大話西遊》中,孫悟空投胎成的至尊寶成了山大王,有一天,他們山寨來了一隻巨大的蜘蛛精。

當時集合山寨所有的力量也不足以抗衡蜘蛛精。

這時候至尊寶在做什麼?

他和二當家在圍着篝火跳舞,甚至,他被引火燒身,衆人圍上來一頓亂踩。

周星馳用“無厘頭”的方式來講這個故事,但在背後,其實是引入了時間因素——

當你遇到一個無比強大的對手,你能做的,除了投降,還有“拖”。

拖,就是引入時間因素,隨着時間變化,等待強大的敵人變弱,等待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時機。

這是很多情形下,我們都會選擇的方式,只是,我們通常是“日用而不自知”。

我們生活在時間中,大多數時候只是被時間限制,而忘了利用時間,跳出時間。

就像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呼吸,我們很少會注意到自己的呼吸。

——所以禪修中的“安般念”,就是讓你“知道”呼吸。

你要覺察到那些那些“日用而不自知”的東西。

爲什麼要“無壽者相”?

因爲跳脫出時間的束縛之後,你會看到很多。

有一次,一位師兄提問:無意和無明有什麼區別呢?

我細想了一下,“有意”、“無意”和“無明”或許就是一個逐漸深入的概念。

舉個例子:

在工作中,有個人很生氣地罵了你。

有一瞬間,你會覺得:他是有意的,他就是針對我(這是你的情緒反應,很可能不是真的)。

如果你去深入瞭解這個人,你會發現,他的脾氣性格、行爲方式,其實都是家庭原因或是個人成長經歷造成的。

“他對你發火”或許並不是有意的,他對別人也會這樣,他是無意的,他只是習慣了用這種方式來應對他眼中看到的世界。

再往下看,他爲什麼會遇到這樣的家庭,會有這樣的經歷?這就是無明。

從這裏來看,就能知道:所有的“有意”其實都是“無意”,而所有的無意都源自於“無明”。

如此想來,這世間哪有什麼不可原諒之人?又哪有什麼不可原諒之事?

如果想通這一點,心中自然會生出慈悲,慈悲又會生智慧。

我們被壽命(時間)所限制,只能看到眼前這一生的種種經歷,可是在這之前的事情呢?

我們看不到。

這就像觀看監控,你只看到畫面中甲出現,把乙狠狠揍了一頓。

甲怒火沖天,乙可憐兮兮。

於是我們會覺得甲很霸道,乙是弱者,受了欺負。

可是,如果我們看到的是更多的監控畫面。

在一個月前的監控畫面中,乙帶着一羣人,把甲打得頭破血流,甲被打完後蜷縮在地上瑟瑟發抖。

看完這些畫面,你對甲乙會怎麼判斷呢?

因爲受限於時間,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其中一個畫面或是一個角度,這件事到底如何,其實我們是不知道的。

這就是“壽者相”,你必須跳脫出來,才能看到更深遠的場景。

這就是“無壽者相”這4個字的意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