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賽前LSD訓練

今天跑了27公里,即每個月都會有的LSD訓練,用時2小時15分鐘。一開始的十公里和往常一樣配速4分40秒,跑起來非常輕鬆。半馬的距離後,能感覺到自己掉速了,配速開始接近5分整。

本以爲自己的掉速會在30公里左右,即“撞牆”後。事實是,在正式“撞牆”前你會有不那麼明顯的掉速,或許以前跑的時候沒太注意,當然主要是因爲跑的節奏和步頻沒有出現大的改變。

這次跑步訓練是爲了即將到來的全馬而準備的,所以還有另一個發現,那就是所謂的“撞牆”到來的時間其實是因人而異的。

通常來說,如果平時的跑量達標,每個月有認真跑LSD,賽前充分的休息,並且跑步過程中注意適當的補給,那麼迎來“撞牆” 的時間會往後延遲。相反,如果平時的跑量不夠,基本上沒有LSD訓練,跑步過程中沒有任何運動補給,則極有可能提前遭遇“撞牆”反應。

所謂“撞牆” 的原理,大體就是兩三個小時後,人體考碳水化合物分解的能量已經殆盡,剩下的能量獲取源自自身脂肪的分解。依靠脂肪分解的能量顯然是不能和前者相比的,也就是爲什麼馬拉松選手賽前一週都會很注重食物攝取的選擇,即側重於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的攝入,以儲備足夠多的糖原。

比如這次本來打算跑30公里的,可是因爲跑27公里的時候已經中午十二點半了,沒有帶水和能量膠,加上昨晚的睡眠不是很好,較早的出現了下肢沉重乏力的情況,配速來到了5分15秒的位置。雖然自己清楚還可以跑下去,不過跑完30公里的意義已經不大了。

我甚至能估算出,繼續跑下去全馬的成績會大概是多少。對於內心得出的成績,自己顯然是不滿意的,同時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短板在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