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爲下。

本內容是個人綜合了多個版本的核心觀點加以闡述,本着尊重原文爲基礎去解讀。

以簡明清晰的邏輯分析,系統性地概括書中的知識關聯,不過度推理及過度化書中內容的態度去闡述書中知識。

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們多多指正。

上文品讀了“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依舊強調的是自然無爲的道理。

自然無爲的思想貫穿《道德經》的始終,一個人不管是修身、齊家,還是治國、平天下,都要遵循無爲的法則,只有這樣才能得道。

“治大國若烹小鮮”,是說治理大國就像烹製小魚那樣,不可反覆翻動,不然就會“魚無完魚”。

這是老子“無爲”思想的又一闡述。就是要統治者不要政令繁出,變着花樣去幹擾人民,而應清靜無爲。這是在中國政治思想上有着深遠影響的一句話。

統治者如果能無爲而治,則人人可以在自然狀態中相安無事;相反,擾民則會害民,天下不會安寧,世風混濁,災禍便起。

老子還提出,若能“自然無爲”治理國家,則人人可合遂其生而相安無事。哪怕連鬼神則也傷害不了百姓。

繼續第六十一章“其鬼不神”: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也。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爲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

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爲下。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也。

下流:江河下游,水匯聚之地。交:交匯,彙集。牝:雌性,母。

大國應居於河流的下游,天下河流交匯之地,即是天下雌柔的位置。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爲下。

牡:雄性,陽性。下:謙下,謙卑。

雌性以寧靜勝過雄性,因爲靜定而又能處下的緣故。

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

所以大國要以謙下的態度對待小國,從而匯聚衆多的小國歸附。

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

小國以謙下的態度對待大國,從而能夠獲得大國庇護。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所以,有的謙卑取得信任,有的謙卑獲得支持。

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

畜人:養人。

大國無非想兼併更多的小國來增強自身,小國無非想依附大國從而獲得生存的空間。

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爲下。

如此,大國小國各遂所願。

可見,大國應該態度謙下爲對。


本章講政治哲學的實際運用。老子身處的年代,各諸侯國以大欺小、倚強凌弱的兼併戰爭經常發生,給百姓帶來極大的苦難。

老子提出作爲一個大國在對待別的小國時應持有的態度,即處靜、處下,內在的道理即前面所說的“弱者道之用”。

春秋末期,諸侯國的兼併戰爭日益激烈,大國試圖稱霸天下,小國力圖保全自己,人民的處境則苦不堪言。

面對戰爭帶來的災難,老子對統治者說出這句“大國者下流”的做法。

這裏所說的“下流”,指的不是卑賤、無恥,而是江河的流向。

我們知道,水都是向低處流的,海之所以能夠包納百川,就是因爲它甘居下位,無所不包,所以才成就了自己的“大”。

它的作爲是合乎道德的,所以它能長久而廣博。在老子看來,大國如果能像大海那樣謙和,甘居卑下的位置,那麼國家就能太平,人民就能安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