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唯女子與小人爲難養也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十七篇“陽貨篇”,本篇比較集中地記錄了孔子對當時道德狀況的批評及孔子對當下狀況的道德標準,此外還記錄了孔子生活中的幾個生動事件等。

在上文品讀了“君子亦有惡乎?”,文中提到子貢問來孔子,君子是否也有特別討厭的事情和人?

孔子回答說,君子也有看不慣的事情。

隨後便說出了四種君子討厭的人。

孔子說完討厭的四種人,又問子貢有沒有討厭的人。子貢也說出了三種討厭的人。

孔子和子貢的邏輯思辨能力很強,是非曲直也分得很清,我們可以把以上任何一條拿出來,對照和審視自己。

繼續下章: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爲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註譯:

近、遠:都是形容詞用作動詞。表示親近、遠離的意思。

原文解析:

孔子說:“恃寵者與小人,他們都很難培養自己的浩然正氣,難養身、心、性、命,所以與之相處要有遠近分寸,太近了容易失禮,壞了規矩;過於遠離,又容易招致怨恨,而不利於儒學的傳承。”

有感解讀:

孔子說女子與小人很難相處。爲什麼?因爲跟他們相處,“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比如,跟他們關係親密了,他們與你相處就沒有分寸,跟你使臉色、沒大沒小、推推搡搡、勾肩搭背,或者把你不當回事、開你玩笑、頂撞你,等等。如果疏遠他們,他們就怨恨,不高興。

孔子的這句話歷來爭議很大,其實本章是孔子對無德小人和無德女子的批評,男人和女人都有道德高尚和道德敗壞的,過於接近品行低下的人,他們就會驕傲自大目中無人;而疏遠他們,他們又會心生怨恨抱怨不止。

在孔子的年代,女性很難有接受教育的機會,而沒有接受教育的人容易犯沒有分寸的錯誤。

分寸感來自獨立的人格和思想,“我”的價值並非來自別人的投射。

人爲什麼會“近之則不孫”?有的人,當別人對他好的時候,他的價值意識就膨脹了,認爲自己職位高、能力強,別人有心交好自己,於是就輕視對方。

他的價值感來自別人對他的態度。萬一別人對他不好,他就覺得自己糟糕,沒有價值。這種人沒有獨立的人格和思想。與這樣的人交往,遠近都不行,都會令他痛苦和不舒服。

繼續下章: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註譯:

見:被的意思。

原文解析:

孔子說:“到了四十歲的時候還被人所厭惡,他這一生也就終結了。”

有感解讀:

孔子認爲,人到了四十歲還還沒人所討厭,沒有可以被人稱頌的善行,那這個人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古人平均壽命不高,活到四十歲就差不多快到人生的終點了,五十歲算不錯的,六十歲能算高壽,七十歲以上很稀少。那時候四十歲,準備準備墓誌銘,給自己找塊墓地,提前想一想身後事,並不過分。

人到老了,也要不斷進步。在孔子看來,如果一個人到了很老的時候還令人厭惡,可能看得出來他這一輩子都沒有怎麼進步。

想想看,一個人如果持續學習,就算進度再慢,到了八十歲起碼也是個慈祥的老爺爺。在古代,一個人到了四十歲,起碼是個端正的長者。

孔子的這句話,是在批評那些一生沒進步的人。一個人但凡有點進步,在四十歲之後都不會令周圍的人厭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