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本內容是個人綜合了多個版本的核心觀點加以闡述,本着尊重原文爲基礎去解讀。

以簡明清晰的邏輯分析,系統性地概括書中的知識關聯,不過度推理及過度化書中內容的態度去闡述書中知識。

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們多多指正。

上文品讀了“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老子提出了修道建德的三大準則:“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

這三大準則是大道落實在事物上的作爲,即“建德”。

“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是修道的真實境界,要想理解這句話,就要先理解手段與目的的關係:手段是完成目的的中間環節,目的一旦實現,手段也就不再有用了。

對於人類來說,手段不是絕對的,只有目的纔是絕對的。所以,老子在這裏所表達的是手段的有限性和相對性,只有人類所要達到的目的纔是極端重要的。

老子先是提出了得道者的做事準則,隨後再提出修道者的修身和做事過程。

老子認爲,修道建德者行事,對於大事要從小事入手,對待困難要從容易入手,必須心思縝密慎重對待一切困難,不要輕易許諾,草率行事,按照由易到難的規律做事就能獲得成功。


繼續第六十四章“千里之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爲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

上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局面安定時容易持守,事情還沒有跡象時易於謀劃。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泮:破裂。

事物脆弱時容易破裂,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

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處理事情應當在沒發生時做好準備,治理國家要在沒發生混亂時就處理妥當。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合抱的大樹,是從微小的萌芽生長起來的;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九層的高臺,是從一堆堆泥土建築起來的;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千里的遠行,也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下章:

爲者敗之,執者失之。

任意妄爲的人會招致失敗,強行作爲會遭受損失。

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因此聖人不妄爲,所以不會招致失敗,不強行作爲就不會遭受損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人們做事情,經常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如果能夠自始至終地慎重,這樣就不會失敗了。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

所以聖人追求別人所不追求的,不珍貴難得的財務。

學習別人所不願學的,補救衆人所常犯的過失。

以輔助萬事萬物自然生長,而不敢妄爲干涉。

本章的前後內容有些爭議,普遍認爲是出現“錯置”。

所以我把這章分成上章和下章,上章的內容與下章的內容一起不相應,應該是文章在竹簡上時,出現混亂了拼接了。


本章在上章的基礎上,說明善始善終、防患於未然的道理。

處理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變故之前,治理國家要在它尚未發生混亂之前。

有智慧的人,在尚未發生變故之前,可以預防將要發生的問題。好的政策,在國家尚未混亂之前,可以使社會得到長治久安。

下章意告訴人們,統治者和聖人在治國和做事上,要無爲而治,無爲而行,輔助萬物自然生長,順應萬物自然無爲,而絕不橫加干涉妄爲,破壞萬物的自然生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