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傑老師談課堂細節(一)

一,課堂巡視。

這是一個司空見慣的教學細節。

每個老師都會在課堂上巡視,但很多老師未必關注到,課堂巡視其實是很有講究的。

巡視的速度。不能快,快了看不真切;也不能慢,慢了容易干擾到學生。中速,大致一秒邁一步最好。

巡視的方式。走下講臺,沿一側過道,走下去,邊走邊左顧右盼;走到頭,可以折返,也可以轉到另一側過道。巡視時,不可在某處長時間駐留,要儘量兼顧全場。

巡視的時機。安排學生自主閱讀、思考寫作、組內交流的時候,老師必須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去。觀測學生的閱讀和思考狀態,參與學生的分享討論,並適當做好記錄。

巡視的選擇。巡視重在“面”上的情況瞭解,但也不能忽略對“點”的關注。某個學生回答問題時,最好能走到他身邊去,目視,傾聽,最忌諱老師在講臺上“遙控”。一位學生回答完畢,如果需要啓發或追問其他學生,此時就需要小範圍內巡視,在一定區域內尋找發言者,或者發現那些“潛在發言者”,走過去。

巡視信息的處置。巡視不是體力勞動,應當是腦力勞動,而且是最考驗人的腦力勞動。老師在巡視過程中,需要付出特別艱辛的腦力勞動。比如:判斷自己的學習指令是否得當,要不要補充或調整;記憶那些優秀的學習成果或個人;遴選那些需要全班分享的材料以備後續指令發言;現場指導某個學生或某個學習小組的現場學習……

我們在很多名師的課堂裏,能看到的,是他們悠然從容地在課堂裏行走,與學生互動共生。我們看不到的,是名師們隱藏在課堂巡視裏的腦細胞活躍情況。

所以,課堂巡視,絕不是下去“轉一圈”。

二,指名回答。

見過很多老師在課堂上指名回答時的標準動作:用食指“點射”某學生,同時配音“你來說!”

這是很不禮貌的教學細節。

我在《送給老師們的56句教學格言》中,有這麼一句:“千萬不要用一個指頭指向學生,無論你用的是哪根指頭。”

最好的指名回答方式,應當是:平攤右手掌,下45度斜伸出去,說“請你來回答。”

除了體態和語言,教師的“指名回答”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般情況下,舉手的同學優先回答,這是對積極思考勇於表達行爲的讚賞。如果幾個同學同時舉手,教師只能指名一位同學回答,但教學語言上,應該說“我們先聽聽某某同學的見解。”這裏的“先”字必須重讀,然後眼光要在那些舉手的同學臉上掃過,以示安慰。當然,如果這位同學的回答不盡如人意,“補充回答”的資格,也儘量在第一批舉手的同學中遴選。

在一羣舉手的人中,先選擇哪個同學來回答問題,這也是有講究的。如果問題的難度不大,儘量給學習力弱點的同學以機會;如果問題難度比較大,最好喊中等生回答,“不太完美”的答案,容易引發同伴間的思考和碰撞。儘量不要在第一時間喊最優秀的學生回答問題,因爲“一答就對”容易掩蓋其他孩子的學習困境,而且“一答就對”的課堂缺乏共生的魅力。我一般把最優秀的學生的“出場”放在第三或第四位次,然後讓大家對比選擇自己滿意的答案,說理由,這樣就形成了課堂活動的“張力”。

在借班上課時,老師們對學情不熟,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要儘量避免“請課代表回答問題”、“請班長朗讀課文”,這樣的“指名回答”,不容易看得見學生在課堂上的“變化”,也不容易看得見“教”的效果。

我們還要請不舉手的同學回答問題。“指名回答”的春風,也要度到玉門關去。我上課,尤其是公開課,哪怕明明知道有些“指名回答”會影響教學進程,也依然會有意識地喊不舉手的同學回答問題,會有意喊最後一排的學生回答問題。我以爲,這是一個老師的學生觀的體現。

在上課時,老師還要“眼觀六路”,一旦發現有個別學生走神,也可以用“指名回答”的方式來提醒他,這也是這個教學細節的功能之一。

“指名回答”不是隨隨便便喊一個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其背後,隱含着一個老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智慧。

三,敲黑板。

現在,“敲黑板”成了一個網絡熱詞,跟在它後面的,是“畫重點”。

敲黑板,在課堂上,其目的就是強調重點,引起關注。當然,除了“敲黑板”,類似的還有“敲桌子”,我們小時候上課不認真,老師會走到你身邊,“敲毛栗子”(用指關節扣打腦袋)。

“敲黑板”,每個老師應該都用過,有意用過,或者無意用過。對這個教學細節的關注和研究,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

敲黑板,既然強調重點,那麼這“敲”的力度就是有講究的,“敲”得輕了,撓癢癢,學生重視不夠;“敲”得重了,“砰”地一聲震耳欲聾,會驚嚇過度。

敲黑板,除了力度的要求,還有頻次的把握。一節課上,如果老師不斷地“敲黑板”,如此處處是重點,那麼也就沒有了重點。所以,“敲黑板”要慎用,要講究時機,當敲則敲,不當敲則堅決不敲。

有面向全班的“敲黑板”,也應該有對個別同學的“敲黑板”。前者是全員提醒,後者是個彆強調。對個別同學“敲黑板”,敲的就不一定是“黑板”,可以下位置,到這個同學身邊去,“敲桌子”。

有時候,我們在“敲黑板”時,還可以輔之以“目視”,甚或重音,甚或直接指名,對特定區域的學生進行定向提醒或警示。當然在執行這一細節的時候,定向要準確,以免傷及無辜。

“敲黑板”有有聲的,也有無聲的。比如,我們進行課堂小結時,說到某個關鍵處,故意停下來,重複某句話或某個關鍵詞,以此引起學生的特別關注,這也是一種“敲黑板”。比如,某個同學回答問題,其中有非常精彩的內容,老師請那位同學緩慢複述一下剛纔有關的發言內容,並暗示其他同學做好記錄,這也是一種“敲黑板”。

還有一種含蓄地提醒,是比較高明的“敲黑板”。比如讓學生當堂瀏覽課文,圈畫重點信息,有些同學拿着筆讀書,邊讀邊畫,有的同學手中無筆。此刻,老師表揚道:有些同學的讀書習慣非常好,不動筆墨不讀書。其他同學聞言立刻拿起筆讀書了。這樣的“敲黑板”,是潤物無聲的教學藝術了。

像“敲黑板”這樣的一些教學細節,執行得好了,就能自然昇華到教學藝術。

四,教師的傾聽。

聽、說、讀、寫是語文核心素養。

聽,也應該是語文老師的核心教學素養。

但我發現,相當多的老師,其實是不會“聽”的,主要表現在:

聽不懂。有些老師對學生的課堂發言,常常不得要領,因而不能在短時間內對所聽到的信息進行重組和加工,因而他們的教學語言就很貧乏,只有“很好”、“你真棒”、“你說得很對”等高頻詞語。有針對性地教學評價,取決於老師的“會聽”。

聽不全。有些老師缺乏足夠的耐心,不等學生把話說完,就急吼吼地搶過他們的話頭,開始自說自話;也有些老師心裏惦記着標準答案,聽到學生的回答與答案吻合,立刻就表揚,就打住,不再有耐心去等待和追問多種可能性。

聽不準。學生的課堂發言,有時候並不完全符合表達的邏輯,顛倒、散亂、囉嗦……是常有的,上課老師就必須認真傾聽,及時做出評價,這課堂評價的準確與否,與“傾聽”有很大的關係,“聽”得準,才能“評”得準。

有鑑於此,我們要重視磨練自己“傾聽”的能力。

首先,老師要有很好的傾聽者姿態。學生在發言的時候,老師的“傾聽狀”很重要,這首先是對發言人的尊重。所以我認爲,老師“遠遠地聽”是不可取的,我習慣走到發言的學生身邊去,甚至需要略略俯下身子去“聽”,那樣做,並非聽力不夠好,而是如此傾聽的姿態,對學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傾聽的姿態,還包括聽者的“微表情”,如微笑、點頭、側耳、皺眉……它們都是傾聽的“標配”。

其次,老師的傾聽要有足夠的耐心。有些老師在課堂上總希望能聽到“與教學預設一致”的答案,實際上,學生說不到、說不全、說不準的情況時有發生,甚至有時候,學生磕磕碰碰,老師急得要死,答案就是出不來……這纔是真實的課堂!我們在傾聽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要有足夠的定力,靜靜地等待一朵花的盛開——即使花兒不開,我們依然要耐心等待,語文教學本來就是慢的藝術啊。

還有,傾聽有時候是“聽一個人說”,有時候是“聽幾個人說”。比如,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老師不能置身事外,要到學生中去,傾聽小組全體的“說”;比如,在學生自由朗讀的時候,老師巡視時,也要用心傾聽,在衆聲喧譁之中,辨別個體朗讀的失誤。

最後,我們要注意的是,老師在“傾聽”的時候,也要用面部表情、眼神或動作,示意和提醒其他學生,與老師同步“傾聽”。老師的“傾聽”與學生的“傾聽”也應該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有時候,老師還可以通過“傾聽”的示範和“追問”的方式,促進學生“聽”得更爲專注。

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一定是合格的傾聽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