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昌傳

何其昌傳

      何其昌,字風五,約乾隆二年生(約公元1737年),約嘉慶二十四年(約公元1819年)卒,享年八十餘。乾隆五十年歲貢(明經進士)。老二房,磨市蘆溪人。何其昌祖父何元龍葬於龍舟坪白鶴觀附近,其父何徴遠遷移至蘆溪,其故居上世紀五十年代還存在於蘆溪何家堖,木質吊腳樓結構,院前置門牌坊及石獅。現在何士忠房屋所處之地即爲原址,乾隆五十年御賜的明經進士匾現存於何士忠家中。2018年何宏江同比例複製並懸掛家中廳堂,以彰紀念。

      何其昌父親何徴遠,爲人天資敏捷,常有志家乘(修譜),生於康熙甲午年正月十七(公元1714年),約卒於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清歲進士,有誥軸(即書寫皇帝命令的卷軸)。嘉慶五年,何其昌請誥封亡父母爲修職郎夫婦(正八品文職)。其母楊氏。兄弟四人,昌爲長兄。

        何其昌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能文尚武,嫉惡如仇。清初白蓮教徒危害長陽,何氏家族也遭無辜殺戮,人口驟減,宗親四散。嘉慶初年,昌因參與剿滅湖北宜都聶家河白蓮教徒起義有功,被清廷賞給六品頂戴。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選授房縣教諭,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致仕(退休)。

        “讀書爲文,不由師承,別有心悟,自經史外,歧黃、青烏、佛老之學,靡不涉獵,而皆有所得。”(同治《長陽縣誌》)這是源自長陽縣誌對何其昌的官方至高評價。何其昌愛好廣泛,各方造詣頗高,從其《佷山八景詞》即可感悟其文人氣質。《佷山八景詞》以其開創性用組詞形式吟詠長陽古八景,在文學及地方史料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價值 。另外何其昌精通岐黃(中醫)及青烏(堪輿),在當時及後世均有一定影響及權威性,其後代不乏從醫者。長陽現存有何其昌鑑定的堪輿讀本。

      爲完成父親的夙願,何其昌於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組織龐大的人力物力,依據明萬曆三十五年十九世祖鳴瀾公所纂,二十世祖何遜所訂,重修於康熙十年的老譜,主修了長陽何氏族譜,也得到了磨市花橋貢生劉士璧(字赤山,彭秋潭姑父)的助修及點評。 嘉慶元年(1796年),劉士璧之孫劉正肅、劉正甲與何其昌、譚楚等磨市諸鄉紳率領鄉勇,於中溪河等地堵截宜都縣聶傑人、張正謨的白蓮教軍,保衛了磨市、峯山、花橋三鄉安全。

      由於老譜殘缺,昌“依次編序,廢者修之,墜者舉之,缺者輯之,壞者補之,紀其人而不遺乎細,原其始而必要夫終”。本次續譜,昌會同族人,制定了長陽何氏家族六十字輩份詩,散居各地的何氏族人分支也陸續依派取名。何氏派行對何氏家族在長陽的健康成長影響極爲深遠。何其昌所修族譜,距今250餘年,對長陽何氏宗族具有廣泛深遠的意義,也是對長陽地方史料的補充,現有“何氏一部譜,長陽半部史”的評價。

      何其昌學富五車,身正爲範,但他並沒有窮書生的酸腐氣,充滿的是以身許國的豪情!

      何其昌不僅是長陽曆史上傑出的文化精英,也是我何氏家族歷史上最爲優秀的代表人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