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街巷》141:幹槐樹街與“樹基”

《老成都》(連載)

【文章:鄭小敏;圖片:完   璧】

        幾年前(注:本文作於2010年)我讀到了流沙河先生一篇介紹成都街道的文章。先生在介紹幹槐樹街時,說今日的三幼是當年的“樹基小學”,是一所富人學校,門口接送學生的多是汽車、私包車……我不瞭解樹基小學是否曾在這兒這樣辦學。因爲我發矇上小學時,樹基小學是在慶雲南街(後來的慶雲南街小學,現在成都報業集團左邊)。而我就讀的幹槐樹街那個學校叫“樹基小學福幼園”,名字大致相似,辦學人也是一個,不同的是幹槐樹接這個“福幼園”是一所只收窮人的福利學校。不但免費還提供一些食物。我和我的姐姐就是在此讀過近兩年小學的。

        1947年,我滿6歲我姐姐已7歲多了。因家境不好無法上學,相鄰院子裏的何家太太就介紹我和我姐去到了樹基小學福幼園讀書。何家與我家都是北紗帽街的老鄰居。他家先生是一位銀行襄理,收入很高,所以他家子女都送到慶雲南街的樹基小學就讀,偶爾也私包車接送。讀樹基小學確實學費高昂。每學期要交三石米錢學費。讀“福幼園”則全免。還在每日上午提供一碗奶粉,兩個魚肝油糕。每日下午喝一碗菜湯清稀飯。福幼園的校址就是今天第三幼兒園。

        幹槐樹街不長,東起惜字宮街,西至布后街,僅惜字宮街和腳板街(注:應該是爵版街)之間小小一段。這條街不多人家都是公館和院落,東口處有一兩家店面,右側是一個惜字焚紙塔。臨街的高高圍牆下,街沿都不寬,還放置了兩個長方形石缸,這在當年是用以消防的蓄水缸,也稱爲太平缸。

        樹基小學福幼園是幹槐樹街最末一號,門面像一個公館大門。大門兩邊有石刻的鼓座落作裝飾,與一般的石獅略不同,公館門內也不是其他公館那樣,其他公館是黑漆薄板屏障,上面多五福捧壽圖案。福幼園則是半截木板,上面開窗格,鑲嵌的彩色玻璃作裝飾,門外的圍牆延伸至布后街。

        據大人說,樹基小學及福幼園都屬於教會辦的。那邊高收費,這邊全免費也是教會搞的。我進福幼園讀書時,這所小學只有40幾個同學,不分班級,同學們都在一個教室上課,年齡大的已有14~15歲,我算最小一個了。所學的課本也全是當時成都課本中的一種。那時沒有統一教材。老師全是本地人,教國語、算術、美術、音樂、體育、勞作。偶爾也抽派幾個同學到四聖祠教堂去,在唱詩班學唱聖歌。

        福幼園很美,進門前面是一塊很大的草坪,和西面排列的一排房子。那是幾戶外國人居住地,學校不準同學去那兒玩,我們也從來不敢去。因爲那兒有一隻叫哈米的大黃狗,進門往左是一條三合土路,過不遠的左邊有一座頂尖洋樓,這是哥特式建築,呈方形,東西南北皆有幾級石梯。上石階也都有門,門裏又是甬道構成一個十字。這兒很幽靜,我們也很少走進去,走過了頂尖房子,路也成了小泥路,左邊是兒童玩的梭梭板、鞦韆、蹺蹺板之類,也都在草坪和樹木中;右邊是空曠草坪,前端有一個靠牆不遠的方亭,有什麼集體活動時,同學們就在這裏唱歌、做遊戲。我們的教室是靠右的北端,一幢四方形兩層樓房,下面作爲清潔衛生室。在這兒洗漱,每個人各有自己的小毛巾,都用線繡了名字的,牙刷上也有自己名字的竹牌,洗臉用銅盆,洗腳用木盆,冷天有熱水。讀書是一間教室,此外有音樂教室和玩具室。玩具室裏堆了半屋積木,這不是市面上賣的積木,個個都比我的拳頭大。而且是木質本色的。老師的辦公室則與教室分開,距約5米在花臺另一邊。

        樹基小學和福幼園看似很遠,一個在幹槐樹街末尾,一個在慶雲南街上,從這個校門口走那個校門口,這個距離就是走完幹槐樹街再走完惜字宮街,有400米以上,不過這兩個學校又近在咫尺,只需不到10米距離即可到達。這就是修建在新巷子中段那個過街房子。1948年底,從福幼園教學樓下靠西拾級而上,進入了穿街木屋再往那邊去,兩個不同的學校就連在一起了。遺憾的是,我從來沒有機會去到那邊有錢人的樹基小學看看,因爲到1949年過街房開通時,我和姐姐已失學了。這一回是有人舉報了我家,說我父親是個“G黨分子”,學校雖然屬於教會辦的,還是中止了我的學業。

        樹基小學是誰辦的呢?有人說是英國人,有人說是加拿大人,有人說是教會,有人說不是教會。我一直弄不清,只是在那兒讀了兩年書。無論是哪國人,他給予了我苦難童年一個學習讀書的機會,這是我難忘這所美麗校園的根本原因。

      (下篇:《如是庵街無庵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