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內容同質化

如果你沉迷於自媒體,你 一定會發現內容同質化這個情況。

錄了一條 視頻,某音、某小破站。某小紅薯等等視頻平臺全部發送。

寫了一篇文章,公衆號,某乎,某瓣,某頭條,等等,無門檻全部發送。

於是對於普通大衆,打開這個 app 看到你剛剛發的旅遊視頻 ,打開 另一個 app又看到一樣的內容,連上一個平臺的水印都沒有去掉……

全平臺發送的前提是,沒有哪一家企業能獨大到覆蓋全部受衆。

因爲某些人迷某音,就有某些人只看小紅薯,更有長者只會看公衆號。

故作者爲了儘可能的吸引流量,轉化流量,把能發的平臺全都發了。

當然,出於作者的吸引流量目的考慮,這是無可非議 的。

但對讀者可就不大友善了。

就算是再精彩的內容,看上4、5遍也會降低人的注意,失去它原本給人帶來的驚喜。

那爲什麼仍舊很多人要做這個事呢?

這其實跟《藍海戰略》中的第一層次非顧客有點類似。

舉個例子 。

你的視頻首發站是公衆號 ,這裏聚集了一大批關注你的核心顧客。但在某瓣、某乎等平臺,還有很多未知的“準非顧客”。

他們徘徊在你作品的周圍,出於好奇心可能會看一兩次你的作品,但只要出現更好的更新奇的作品,他們立馬會不再關注你的作品。這就是非顧客中常說的“騎牆派”。

但有一個可能性是,如果你的作品能提供他們想要的價值,他們便會轉化爲核心顧客 。

所以全平臺發送作品實際就是最低成本的在探求這類非顧客,以求把他們轉化爲核心顧客。

此外 ,那些會覺得內容同質化的人,是因爲他們看了太多平臺,而普通人其實並沒有那麼多精力與能力去刷新每個平臺 。顧客的變化是日新月異的 ,流量的變化也是瞬息萬變的。

爲了爭奪新顧客 ,你得提前佔據這個平臺的一個小位置。隨着時間流逝,老一輩顧客逐步流失,新一輩顧客又會粉上你的作品。

其實全平臺發送也在一定意義上說明現在市場的飽和度,屬於在存量市場中爭奪剩餘流量。

這個以後再展開講。

文章歸作者公號正經臉說劇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