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本內容是個人綜合了多個版本的核心觀點加以闡述,本着尊重原文爲基礎去解讀。

以簡明清晰的邏輯分析,系統性地概括書中的知識關聯,不過度推理及過度化書中內容的態度去闡述書中知識。

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們多多指正。

上文品讀了“古之善爲道者,非以明民”,老子提出治國者要運用返璞歸真的治法,要以無爲之道治理國家,不能提到巧智來治國。

老子認爲,統治者以智治國就會引起百姓的巧以應付,以致機巧橫生,奸詐僞飾盛行,最後天下大亂。

人的智巧就像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沒有道德的基礎而用智,那麼就會成爲天下的大禍患。

在老子看來,民衆之所以難治,就是因爲統治者治理不善造成的,那麼統治者應該怎樣安撫民衆呢?老子指出,應該“將以愚之”,這裏的“愚”是淳樸厚道的意思。

一旦民心淳樸了,民衆就不會惹是生非,胡作非爲了,這樣天下也就自然太平了。

一個國家,如果政令繁雜,那麼不是好事,只能說明統治者多事多爲,只能導致社會問題更多。

一個社會,如果民心浮躁不安,亂象紛呈,只能說明社會問題太多,價值導向出了問題,使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這根本來說也是統治者妄作妄爲的結果。


繼續第六十六章“百谷王者”:

江海之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

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江海之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

百谷王:百川,百川所彙集的地方。

江海之所以能成爲百川之王,因爲它善於處在底下的地方,所以才能成爲百川之王。

百谷王,匯聚了百川,所有河流所匯往之處。

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

所以聖人想要在人民之上統治百姓,就要以謙下姿態對待百姓;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聖人想要在前面領導人民,就要把自身利益放在百姓之後。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重:累、不堪重負。害:受害。

如此,聖人居於上位而百姓不會感到沉重負擔,聖人居於前面而百姓不會感到受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這樣,天下人民就會樂於擁戴他而不感厭煩。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因爲聖人不爭,所以天下沒人能與他相爭。


這一章,老子充分展示了對人民的好意。結合上章理解,明確表明了老子並不是要統治者居高臨下地擺佈人民、愚化人民。

而在這章提出,統治者必須要在人民面前處於“下”和“後”的位置。

本章的開篇,老子以“江海成爲百川之王”的物理現象來引出“善下”的觀點。

江海之所以能納百川,是因爲江海位於百川之下,所以百川自然而然的就歸屬於它了,從而成就了江海的浩瀚,成了百川之王。

“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這裏引喻出“善下”和“不爭”。

老子認爲,統治者權勢在握,容易給人民一種壓迫感,一旦肆意妄爲,過度干預,人民就不堪其累了。

因此,老子提出統治者要“善下”和“不爭”,儘量避免給人民負擔與累害。

最後一句表達的就是,如果統治者讓人民沒有感到壓迫的感覺,那麼他不但可以贏得國民的擁戴,還會獲得天下人的推舉。能夠實現這些,天下就沒有什麼力量可以與他抗衡了,天下百姓也沒有什麼理由要爭執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