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是覆蓋麻索的絨被

我的朋友,有點疑問要比確信無疑要好一些,凡是那些堅定表達,往往會落入俗套,陷入知識窠臼。


蘇格拉底認定自己無知,更多人證明自己擁有真理,這真是反諷。邁克爾·布拉斯蘭德在《暗知識》一書中,對人類知識的可信度進行了質疑,核心觀點就是面對無法避免知識侷限,需要保持謙卑。當你以爲了解真相之後,還能繼續思考並有所獲。

書中舉例,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埃斯特·迪弗洛認爲,極易被忽略的細節往往特別重要,而我們頗爲重視的理論性問題卻常常無關緊要。


在飽受讚譽的《貧窮的本質》一書中,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將矛頭指向了發展經濟學中的一些抽象準則:

“要爲窮人提供自由市場”“讓人權落到實處”“先解決衝突”“給最窮困的人更多的錢”“外國援助會殺發展”。“在反貧困政策的領域內,散落着短期有效的政策碎片,事實證明,這些政策效果只是縣花一現,算不上奇蹟”“這麼多昨日的靈丹妙藥都淪爲了今日的狗皮膏藥”。

他們說,這些準則簡單明瞭,支持者們選擇性地將一些奇聞軼事當成佐證,但這些準則成效卻遠不如預期。

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政客利用了原則,試圖給人一個簡單判斷,“玫瑰是紅的,紫羅蘭是藍的。”你必須接受他們提供的答案,否則他們就會用一個極低的評分給你。

譬如針對準則失效,一種迴應稱,我們應不再試圖解答發展中國家應該怎麼做的問題,因爲我們不知道怎樣做,才能規避造成傷害的風險,而首要準則應當是不造成傷害。

作者回應很有趣:“專注幹好水管工的事就夠了,關注現實不少白費的力氣,但是所搭建起的,更可能是知識的磚瓦樓房,而非稻草大廈。

很多人就是在構建稻草大廈,不關心應該有什麼樣基石,有什麼樣框架,有什麼樣裝潢,爲多少人解決實際問題。

丹尼爾·布爾斯廷寫道,問題在於“人們不喜歡沒有被精心裝點的想象”。

“發現”既滿足了專業需求,又滿足了想象力的渴望。人們用知識的假象來裝點思維,部分原因在於我們無法忍受空空如也的思想。

善於發現美的詩人約翰·濟慈認爲,“消極能力就是一個人能夠身處含糊不定和神祕疑問之中”,消極能力能壓抑慾望。在他看來,消極能力是一種藝術美德。邁克爾·布拉斯蘭德認爲,它也是一種科學美德。這種能力使人在面對知識的隱線索,抵禦住想迫切掌握真理的誘惑。

從來沒有一個藝術家能告訴你,這就是美,只能含糊表達,這接近美。

消極能力與另一種能力不謀而合,即能夠抑制住“急於下結論的急躁情緒”的能力。作家古斯塔夫·福樓拜說:“想要迫切下結論的急躁情緒是降臨在人類身上的最致命、最徒勞的瘋狂之一。”

急於下結論的急躁情緒,會導致對因果關係的不成熟的、過於簡單的、錯誤的推論。人們都想學富五車,沒人想做無知之人。但渴望可能會帶來錯誤知識,並造成傷害。

作者建議是人應該多一份敬畏之心。培養消極能力,平復急躁情緒,不急於下結論。至少,可以表達我們對這個錯綜複雜、絢爛多彩的世界的尊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