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街巷》143:書院街由來細說

《老成都》(連載)

【文章:流沙河口述    成都市錦江區方誌辦整理;圖片:完   璧】

        現在錦江區有書院南街、書院西街、書院東街,從前還有書院正街。書院正街在成都同仁堂到華新東街東口這一段(編者注:現爲紅星路二段部分)。當時街道很窄,只有現在的四分之一寬,主要是買賣水盆雞、鴨、蔬菜的地方,遍街稀髒(編者注:方言,即很髒)。

        成都同仁堂原來就在書院正街南口上。當時鋪面很小,黑漆匾對、黑漆櫃檯、黑漆柱頭,匾上的大字寫的是“同仁堂”,下有小字“陳家老鋪”。北京同仁堂打的是“樂家老鋪”。

        成都人不叫這條街爲書院正街,叫王道正直。緣由是書院的大門匾題:王道正直。王道就是儒家之道。現在(2008年3月流沙河口述此文內容時)成都同仁堂電腦收費處還有一塊新牌,上書“王道正直”,就是從原書院匾上借來的。

        取名書院的這一大片街區原先是在大慈寺內。唐宋時大慈寺有96個院,現在只有7個院。原來大慈寺南面越過糠市街,再往南走過東大街,抵攏(編者注:即到頭)現在的義學巷、紅布街一帶。大慈寺的正門即南門就這一線上;大慈寺的北面抵攏布后街,幹槐樹街,武城大街之南,快要到四聖祠街;東面抵攏府河(編者注:2003年複名爲“錦江”),南宋陸游在成都做事,他到大慈寺遊覽有記載,說大慈寺的側門出去是條大河,此即今之府河,可知東面抵到天仙橋南街、北街這一段;西面抵到現在的四川省圖書館(編者注:地址在蜀都大道總府路東側,2015年12月26日已搬至人民西路新館)。1988年如是庵街邊修宿舍樓,從地下挖出一個大的柱頭石磴,直徑近1米,恰好被我路過那裏看見,我推測可能是當時大慈寺院落建築的石柱礎,不曉得後來到哪裏去了。

        明代中葉大慈寺被大火燒了北面的一大片,包括現在的書院南街、書院西街、如是庵街、惜字宮街、天涯石几條街,還包括四川日報報業集團(編者注:紅星路二段)這一大片。明代政府沒有財力來恢復。結果廢地被一個大官、退位宰相、眉山人名叫萬安的佔用來修公館。後來皇帝查萬安的貪污罪行和其他不法行爲,就把公館給沒收了,用來辦書院。這個書院的名字不知道。書院非常大,正門向南,就是今天紅星路二段中間。

        明代末年,成都城徹底殘破了。明末張獻忠打進四川,整個成都平原整整有16年沒有種過莊稼,農民逃亡,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是餓死、病死的。張獻忠的軍隊煮飯沒有柴了,就拆房子燒,他統治成都不到兩年時間,成都的房子就拆光了。拆得最徹底的,是張獻忠整老鼠一出。張獻忠失眠,睡不着覺,耗子鬧得兇,他憤怒了,下令天亮後,所有的兵每人交兩條耗子,交不出來就砍頭。這些兵就圍住院子,把房子拉倒,耗子就跑出來了。這樣,成都全城的房子拉垮完了,更不要說書院建築了,肯定不存在了。

        清代初年成都殘破到沒有一間好宅院,清朝四川省衙門在成都找不到辦公的地方,只好到閬中去辦公。清朝康、雍、乾三朝成都恢復建城,現在成都的古建築也是清代以來修的。書院也只有地名留下來了。

      (下篇:《書院街書卷留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