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遠比說更有力量

‘和朋友聊天,經常會探討一些生活的經歷和個體的成長,然後,我們會像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似的與對方分享,並樂此不倦。

家庭生活,柴米油鹽,磕磕絆絆,免不了意見不統一,這時候,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爭執不下,弄得臉紅脖子粗,這場景你是不是很熟悉?

打住打住,與其做無謂的囗舌之爭,不如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

話說賦閒在家的朋友想租一塊地,想着一來可以怡情,打發時間,二來能豐富家庭的餐桌,讓家人喫上綠色無公害蔬菜。

怎麼看都是利大於弊的好事,家裏人就是不支持。

朋友沒轍,但也不再辯解,她只是默默地開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整地鬆土,追肥移苗,打叉稼接,翻秧澆水,每個環節精心打理,每一步驟認真落實。每當夕陽西下回望田間地頭,望着茁壯成長的秧苗,她一天的勞累都會煙消雲煙。

就這樣熬過了乾旱的春、炎熱的夏,熬過了蚊蟲叮咬和烈日暴曬,終於迎來了期盼已久的累累果實。

長溜溜的豆角,水嫩嫩的茄子,紅彤彤的西紅柿,還有那摘到手軟的黃瓜,割了一茬又一茬的韭菜......讓她切切實實體會了一把“人不偏地,地不欺人”的古訓。

於是,餐桌豐富了,家人開心了,朋友還額外把收穫的果實分享給了友鄰,博得了大家的一致誇讚。

朋友說,原來,做遠比說更有力量啊!

這讓我想到一句關於教育的名言: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要想讓孩子聽從你的教導,自己應該做在前面。

疫情期間,學校開展線上教學,老師們最擔憂的是學生的不自律,這種看不見、摸不着的教學模式對師生的配合的確是一種考驗。

爲了保證教學效果,減少“千呼萬喚不出來”的現象,我給學生規定每日8點上課,7:50上線準備。

第一天正式上課時果然不出我所料,全班48人只來了31人,我輕描淡寫提醒一句後準時上課。第二天雷打不動,來的人多了幾個,差不多40個。第三天、第四天......學生人數在增加,還差兩個滿員,其間我並沒有說什麼,只是堅持提前上線,準點開講,卻比“千呼萬喚”更有效,這就是做的力量,它更像一種無聲的命令,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着周圍的每一個人。

現在,大多數孩子已經能準時上課了,有的甚至比我還早,在釘釘羣裏問老師怎麼還沒來,當然,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約束和鞭策。

至於還有一兩個孩子依然無故不到,我很無語,也不抱怨,我想大概是因爲我講課的水平不甚有趣,對人家沒有吸引力吧,那麼問題在我,我除了努力改進還有什麼理由抱怨。

今天查找資料時,翻到了那篇《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再次拜讀,依然囗齒留香。

文章中,聞一多先生先是“做了也不說”,後又“說了立刻做”,無論哪一種情況,他都把“做”落實到位了,是真正的行動派。我們作爲普通人,更應該身體力行,而不是坐以論道。

畢竟,只有自己先做到了纔有資格開囗說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