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繕性

繕性於俗,俗學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知生而無以知爲也,謂之以知養恬。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道也。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義明而物親,忠也;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禮樂偏行,則天下亂矣。彼正而蒙已德,德則不冒,冒則物必失其性也。

一味地要求“真性情”而不結合所處的身份,不去判斷周遭的環境,必然是自我的一意孤行,落入另一種愚蠢。

恬靜養心智,心智養恬靜。從而生出的和諧與順應,便是德與道。被德與道充盈便生出仁與義。

當義理彰明時,物類纔會相親,生出忠。

當心中純厚朴實返歸本真,方能生出樂。

誠信著顯、容儀得體而合於一定禮儀的節度和表徵,叫做禮。

各人自我端正而且斂藏自己的德行,德行便不會冒犯他人。

所以呀,萬物生長都有其適配的土壤,貧瘠的土地不會生機盎然。同時,萬事萬物的生存發展都是扶級而上的。一朵花不可能跳過花苞的形態直接盛開,一個人不可能跳過思考的過程成爲智者。


周遭環境與自我約束決定了自我綻放

成長的過程本身就彌足珍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