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清敘語》106:寫在日更的第1000天——獲得新生02

寫作日更1000天,帶給我的衝擊力太大了,超期完成任務。所謂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求下啥都得不着,我信了。在我寫作日更這1000天裏面,我做的許多事都是在鏈接潛意識。從書寫小說時,把自己的角色帶入故事中,從而讓潛意識驅動角色發展變化,潛意識的驅力衝破意識的侷限性,得出了母親和父親是一樣角色體驗,從盲目崇拜母親和盲目貶低父親的兩極的迷霧中走出來。這一次體驗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如果沒有小說題材自由寫作,在意識層面很難衝破這種侷限性認知。

後來又讀南希《精神分析:理解人格結構》,發現了我們的內在的自體與客體,也是父母親之間衝突與矛盾的內化。父母親之間海水與火焰的不可調和,讓他們自己循環,既然我必須接受這樣的命運,既然必須承載海水與火焰的衝突,那麼我自己來承受。從這個視角出發,我從精神層面,開始完成跟父母的分離,雖然還衝突,但已經不是三角關係的衝突,而是自我內部的衝突,關係模式已經非常不同了。

後來又讀《溫尼科特治療文集》,“整合——存在——我是”,既然有了南希精神分析:理解人格結構》的結構性加持,那麼回到心靈深處去了解自己。溫尼科特主要解釋了內部的自體與客體的衝突是怎麼形成的,怎麼整合的,怎麼形成的新的自我——就是在外部穩定客體(通常是媽媽)的鏡映下,逐漸通過‘過渡性客體’慢慢的完成‘整合——存在——我是’的過程,即形成全新自我的過程。所以結合我之前做的那個“心理學是子宮的夢”,貌似我總是先有夢,而後有故事,說明夢裏面確實隱藏了許多的資源。於是藉着《溫尼科特治療文集》,在子宮裏徜徉了好幾個月,得到一種溫暖的治癒,從某種層面來說,溫尼科特就是我過渡性客體,從而得到療愈,完成了自我的某種程度的整合。

在寫作的過程中,我也一直在跑步,跑步也是跟潛意識連接的過程,一些不解的問題和意象,在跑步中得到領悟和消解。從某個角度來說,每個人的成長軌跡都是獨一無二的,是不可複製的,只能參考,不能直接照搬。

最近喜歡上了冥想,每天都拿出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時間用來冥想。昨天冥想的畫面,已經寫在上篇文章裏面。今天冥想的畫面是:在那個胖嬰兒在深水井裏面跟巨蛇嬉戲時,旁邊依然有紅佛。在原有的畫面的基礎上,出現了胖胖的小腳丫,坐在小推車上被推着走,也不知道這小腳丫是誰的小腳丫。這畫面裏只有小推車和小腳丫。推着小腳丫不停的圍着這深井,圍着這廣場轉圈。

這個冥想是早晨做的,後期我還發布了爲了紀念1000天的寫作日更,我建立了一個《寫作七年去瑞士》的羣。爲什麼叫寫作七年去瑞士呢,聽媳婦說網上有個寫作七年去南極的羣,已經發展到2萬多人,而且他們已經完成了寫作七年,也去了很多地方。我也想試一下,能不能完成寫作七年去瑞士。瑞士是一個很美的地方,之前去旅遊過一次,但想去瑞士,還是跟榮格有關,既然那麼喜歡就特別想去榮格的老家波林根故居去看一看。從這個角度來研究潛意識確實很有意思。冥想出來的意象,雖然不是夢,但也是某種程度上潛意識的顯現。結合1000天寫作覺察帶來的成長與變化,根本不用寫作七年,肯定能去瑞士。但我想,每個人的條件是不同的,現在也有人馬上就可以去瑞士,但也有人一生也去不了瑞士,每個人的夢想與機遇是不同的,但不妨礙我們可以有這樣的夢想,這是潛意識給我們的啓示。

通過不斷地研究覺察潛意識,命運似乎變得越來越清晰了。我最初執着於寫作,源於我對母親的全能幻想,我總想爲她著書立傳,因爲本身就是幻想,所以立傳也很快就破碎了,但寫作的習慣卻留了下來,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幻相同時又變成了資源——發生了什麼事情並不重要,怎麼解讀它很重要。從這個角度來說,堅持對我來說是一件最容易的事,因爲這堅持的形式源於執念,但內容卻裝的新酒,所以也就越寫越香。

如果說從閱讀弗洛伊德、南希·麥克威廉姆斯、溫尼科特、阿倫·貝克等是從結構層面解剖自己的話,那麼跟隨歐文·亞隆的《成爲自己》進行系統覺察,跟着吳熙娟《熙娟敘語》而寫的《萬清敘語》就是敘事建構——完成了人格層面的重新組裝。

我最終用了1000天的寫作覺察,破除了執念的幻相,我深刻體驗到了‘世界是美好的,未來是可期待的,我是可愛的’箴言,只要真誠的用心去鏈接自己的潛意識,就一定會自洽、自由、自在,此生值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