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二十五|《洋蔥閱讀法》

◆ 第二章 章魚哥:碎片閱讀

>> 我的做法是:當我要解決某個問題的時候,主動去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去觀察——作者用什麼樣的思路解決問題?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後,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應用在什麼領域?

>> 生命有限,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那些“低水平勤奮陷阱”裏。

>> 千萬別小瞧這個步驟,這個步驟實際上就是我們很厲害的一個招式,叫作“聯機學習”。在沒有互聯網的時候,我們很多人學習都是在自己家裏看書,每個人都是單獨的個體,但是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跟別人產生鏈接。

>> 碎片閱讀”實際上就是在碎片化的時間裏,以自己碎片化理解的方式去學習碎片化的內容。時間是碎片化的,碎片化時間內對內容的理解也是碎片化的,學習的內容也是碎片化的。

>> 除了我們學習的方法論,我們的核心其實還是概念以及概念的關係

>> 學會收集並整理出自己的概念。

>> 傘兵思維,即這個世界上能夠真正成功的只有2%,我們處在被各種因素的包圍中,隨時都要做好準備進行“突圍”。

>> “綠燈思維”,就是不要等到這條街上的綠燈全部都亮你纔開車,而是這段路的綠燈亮了,你往前行進一點點,看到紅燈停下,等待下一個綠燈。就這樣一步一步地往前行動,而不是說等到一切都準備好了再開始。如果等所有東西都準備就緒,再一條路開到頭兒,這樣的情況往往不太可能出現。

>> 當我們在選擇的時候,我們也要像這個棒球手一樣,選擇當下對自己最重要的一環,否則就不出手。

>> 他說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聰明,第一要看他是不是有足夠多且清晰準確的概念;第二是對於這些概念之間的關聯他是不是有足夠的瞭解;第三是看他有沒有系統的方法論;第四是看他有沒有成功的經驗。

>> 關於這四點,第三條、第四條的方法論和經驗,是在你形成了概念的連接,建立了一些知識體系,有了一個知識結構,有了一些成熟的套路之後才逐漸形成的。所以判斷一個人是否聰明的兩個基礎,實際上就是前兩條——有沒有足夠多且清晰準確的概念和對這些概念的聯繫是不是足夠的瞭解。你可能會覺得有一點點抽象,因爲我們現在講的是方法層面,工具還有實際操作的部分我們後面會再介紹。

>> 理解了這個你會發現爲什麼會出現下列情況:我是一個作者,我要寫一篇文章的時候,我可能要從腦袋裏抽出一個概念放到文章裏。爲什麼要這樣?是因爲一篇文章大約會有三千字,所以我一定要在有限的範圍之內,清晰地講解出一個點,所以我就只能跟你剖析其中的一個概念,但這個概念是從你根本就看不見的結構裏選擇和呈現出來的,否則你就很難知道這個概念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 創建一個收集箱,把你所有亂七八糟的,只要能看到的文字、圖片還有文章都收集進去。有了這個收集箱就意味着所有資料不會再零星分散到各處。你會統一地用一個地方對它們進行收集和保管。

>> “零存整取。”比如,當我想去了解什麼叫作商業規劃或者想寫一篇商業規劃的文章時,在印象筆記裏輸入“商業規劃”,就能搜出所有之前收集過的圖片、視頻、公衆號文章還有羣分享裏面一些相關的聊天記錄,這就是一個“零存整取”的過程。

>> 學習任何東西都會講到知識體系。

>> 知識體系的由來其實有兩個途徑:一個是來自課程,比如,“洋蔥閱讀課”的體系就是把閱讀分成了碎片閱讀、快速閱讀、主題閱讀、深度閱讀等不同的方面。這就是一個閱讀的知識體系。

>> 另一個是來自圖書,比如一些教學類的專業書,我們都知道每個學科的知識都是有結構和系統的,而且大部分專業書的體系都是成體系化、非常清晰的。

>> 這個老師告訴他演講的六個方面分別是:氣氛的營造、站姿走姿、手勢、聲音、面部表情,還有控場的技巧。

>> 碎片化閱讀的方法可以概括爲三個步驟,分別是:提煉、鏈接和融合。

>> 當我們閱讀文章並從中提煉出我們想要的概念和素材之後,我們會發現,把它們提煉出來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和我們自身產生關聯,加上我們自己的標籤和說明,最終爲我們所用。

>>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碎片閱讀的方式,實際上就是找到內容之後,去拆解、提煉出核心內容和知識體系,然後再經過加工、組合、創新變成我們自己的這樣一個過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