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記憶(十一)

放映員隨即又關了機器,人們才意識到這是在進行調試,喧鬧聲便又響起,趁着這功夫,孩子們把沒有抓完的迷藏玩完,大人們把沒有說完的話說完,把沒有來到座位上的孩子呵斥着拉過來,一切準備就緒。

放映員把盤擱到放映機前邊,拉住膠帶從放映機中間穿過去,再壓到後邊的空盤上,按開啓動按鈕,一股明亮的光束投射到幕景上。前盤帶着後盤轉動,聲音和畫面同時啓動,卻並不是今晚要演的電影,是一段新聞紀錄片,有點像唱戲前的“得出”,是在召喚、等待還沒有到場的觀衆。看一場電影也不容易,於是,大家便抱定了一個都不能少的信念。

終於,大片開始了,每個人屏住呼吸,凝神靜氣,場面瞬時安靜下來。繪聲繪色的畫面,惟妙惟肖的聲音,一下子成爲了大家關注的焦點。大家爲唯美的畫面而折服,爲離奇的聲音所吸引,爲曲折的情節所波動。

此時,月掛中天,皎潔的銀輝灑滿人間,遠處近處的房屋、樹木都沉浸在銀白的世界裏。一張張銀盤似的臉,神態各異,炯炯有神,目視一方;有老漢“哧”的一聲划着了火柴,點燃了菸斗,嫋嫋生煙了;二蛋兒拉着二妮兒,悄然從西北角撤離了。恰此時,喜鵲枝頭叫渣渣,嚇得他們回了回頭,然後,毅然決然得加快了腳步,隱匿而於暗影中了。

一場電影一般放兩個盤,一個盤有三十到四十分鐘時間,不管是炎熱的夏季,還是酷寒的三九天氣,每個人都津津有味地看着。熱的厲害,搖搖蒲扇 ,冷的厲害,跺跺腳,沒有比此刻更美好的享受了。

如果是兩部電影的話,中間還需要“跑片”,互派人把電影盤送到五六裏開外的彼地,放映員再把盤放在放映機上倒過來。來來去去之間,要花費一個多小時,但是鄉親們卻樂意等,正好談一下上一部電影的劇情、感受,歇一歇眼睛,何樂而不爲呢?

停電是很正常的,如果運氣好的話,放映員正好帶着發電機,手一拉一拽之間,發電機便“騰騰騰”的響起來,照明燈亮起來,電影就可以繼續演下去。雖有機器的轟鳴聲,大家卻並不在乎,反倒說是添了美妙的伴奏之音了。如果沒有發電機,人們就心甘情願地等,發發牢騷是常有的事,但相互之間吸吸菸、嘮嘮嗑兒,也是一種很好的情感交流方式。等來電了,皆大歡喜,便可再續前緣;等不到來電也是常有的事,心不甘情不願地嘆上兩口氣,也就磨磨蹭蹭地回去了。

第一次看彩色寬影幕,是在八三年,《少林寺》風靡大江兩岸時節。由於資源稀缺,全村老老少少坐在戲臺前,整整等了三天,可謂人頭攢動,議論紛紛。但電影《少林寺》中激動人心的場景,唯美的武打設計,清新流暢的音樂,一下子就攝住了人的心魄。大家覺得,等了三天,一個字:值。

後來,陸陸續續的去電影院看過電影,去現代的影城看過3D電影,到最後在家中看電影。一場電影,是聽覺和視覺的參與,更是心靈和情感的交匯。看電影是在觀人生,看電影更是在看自己。

許多年過去,留在記憶中的,依然是在嚴寒和酷暑中,在老家東溝地的露天廣場上,站着看電影的美好場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