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记忆(十一)

放映员随即又关了机器,人们才意识到这是在进行调试,喧闹声便又响起,趁着这功夫,孩子们把没有抓完的迷藏玩完,大人们把没有说完的话说完,把没有来到座位上的孩子呵斥着拉过来,一切准备就绪。

放映员把盘搁到放映机前边,拉住胶带从放映机中间穿过去,再压到后边的空盘上,按开启动按钮,一股明亮的光束投射到幕景上。前盘带着后盘转动,声音和画面同时启动,却并不是今晚要演的电影,是一段新闻纪录片,有点像唱戏前的“得出”,是在召唤、等待还没有到场的观众。看一场电影也不容易,于是,大家便抱定了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

终于,大片开始了,每个人屏住呼吸,凝神静气,场面瞬时安静下来。绘声绘色的画面,惟妙惟肖的声音,一下子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大家为唯美的画面而折服,为离奇的声音所吸引,为曲折的情节所波动。

此时,月挂中天,皎洁的银辉洒满人间,远处近处的房屋、树木都沉浸在银白的世界里。一张张银盘似的脸,神态各异,炯炯有神,目视一方;有老汉“哧”的一声划着了火柴,点燃了烟斗,袅袅生烟了;二蛋儿拉着二妮儿,悄然从西北角撤离了。恰此时,喜鹊枝头叫渣渣,吓得他们回了回头,然后,毅然决然得加快了脚步,隐匿而于暗影中了。

一场电影一般放两个盘,一个盘有三十到四十分钟时间,不管是炎热的夏季,还是酷寒的三九天气,每个人都津津有味地看着。热的厉害,摇摇蒲扇 ,冷的厉害,跺跺脚,没有比此刻更美好的享受了。

如果是两部电影的话,中间还需要“跑片”,互派人把电影盘送到五六里开外的彼地,放映员再把盘放在放映机上倒过来。来来去去之间,要花费一个多小时,但是乡亲们却乐意等,正好谈一下上一部电影的剧情、感受,歇一歇眼睛,何乐而不为呢?

停电是很正常的,如果运气好的话,放映员正好带着发电机,手一拉一拽之间,发电机便“腾腾腾”的响起来,照明灯亮起来,电影就可以继续演下去。虽有机器的轰鸣声,大家却并不在乎,反倒说是添了美妙的伴奏之音了。如果没有发电机,人们就心甘情愿地等,发发牢骚是常有的事,但相互之间吸吸烟、唠唠嗑儿,也是一种很好的情感交流方式。等来电了,皆大欢喜,便可再续前缘;等不到来电也是常有的事,心不甘情不愿地叹上两口气,也就磨磨蹭蹭地回去了。

第一次看彩色宽影幕,是在八三年,《少林寺》风靡大江两岸时节。由于资源稀缺,全村老老少少坐在戏台前,整整等了三天,可谓人头攒动,议论纷纷。但电影《少林寺》中激动人心的场景,唯美的武打设计,清新流畅的音乐,一下子就摄住了人的心魄。大家觉得,等了三天,一个字:值。

后来,陆陆续续的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去现代的影城看过3D电影,到最后在家中看电影。一场电影,是听觉和视觉的参与,更是心灵和情感的交汇。看电影是在观人生,看电影更是在看自己。

许多年过去,留在记忆中的,依然是在严寒和酷暑中,在老家东沟地的露天广场上,站着看电影的美好场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