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本內容是個人綜合了多個版本的核心觀點加以闡述,本着尊重原文爲基礎去解讀。

以簡明清晰的邏輯分析,系統性地概括書中的知識關聯,不過度推理及過度化書中內容的態度去闡述書中知識。

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們多多指正。

上文品讀了“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又在提醒人們“柔弱”的好處和“剛強”的弊端。

老子認爲,逞強鬥狠,無所顧忌,就會引來殺身之禍。謹小慎微,考慮再三,然後再做取捨,就能保全生命。自然的法則是柔弱不爭,人就應取法於此。而剛強好鬥是違反自然的。

任何人如果違背了天道,就會受到天道之處罰,所以叫“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唯有順天,與天地合一,才能達到天地人和諧共生的狀態。


繼續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爲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人民不畏懼生死,爲何還用死亡來威脅他們呢?

若使民常畏死,而爲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奇:奇怪,詭異。執:捉拿,押解。

如果人民真的畏懼死亡,那對於那些作惡作亂的人,我們就可將他們殺掉,看誰還敢作惡呢?

常有司殺者殺。

司殺者:指專管殺人的人

應當由專門負責行刑的人,去執行殺人的任務。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

大匠:高級工匠。斫:砍、削。

代替行刑的人去殺人,就好比代替木匠去砍木頭。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而那些代替木匠去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指頭的。


本章第一句,已成爲中華民族的錚錚格言。長期以來,對於鎮壓人民的專制蠻橫,這句話是最響亮的抗議和詰問。

由於開頭是“民不畏死”四字,傳達出一種悲憤中的豪邁,鼓勵人們繼續捨身抗爭。

但是,老子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心態比較平靜。他暗帶嘲諷地與集權者討論:如果要讓那些民衆畏懼,也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處決幾個真正邪惡的罪犯。

但是,誰去處決呢?應該有專職人員吧,但你們老是叫人去代替,這就像代替木匠伐木,很可能砍傷了自己的手。

老子帶有嘲諷意味地對當時嚴刑峻法,逼使人民走向死途的情形,提出沉痛的抗議。

這是提醒當時的統治者不要施暴政,亂殺人民。因爲這不僅是違背天道的,而且民不畏死,以死相威脅並不能起到作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