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精神與“一帶一路”

一 “一帶一路”其實離我們很近

目前,“一帶一路”已成爲全球最受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也是目前前景最好的國際合作平臺之一。 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爲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

在“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框架內,參與各國家和地區政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攜手應對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開創發展新機遇,謀求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不斷朝着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邁進。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偉大構想,也是人類共同進步的文明曙光。

一帶一路這樣的宏偉藍圖聽起來距離我們很遠,其實距離我們很近。因爲,一帶一路的歷史起點不在虛無縹緲的天涯海角,不在燈紅酒綠車水馬龍的繁華大都市,恰恰就在我們山清水秀的可愛家鄉——漢中市城固縣。自古以來,我們漢中人民一直都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之上,扮演着時代弄潮兒的驕傲角色。漢中的父老鄉親曾經也一直在創造着悠久而輝煌的歷史。

而一帶一路的前世今生,都源於一個名叫張騫的城固男兒。

二 張騫功績永垂不朽,精神震古爍今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陸上絲綢之路的偉大開拓者。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先後兩次奉漢武帝之命,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陸上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爲博望侯。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病逝於大漢帝都長安,歸葬漢中故里(今城固縣博望鎮饒家營村)。

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張騫傳》中將張騫出使西域的創舉譽爲“鑿空”。所謂的“鑿空”西域,也就是開鑿了通往西域的道路,這條通道把以往相互隔絕的亞歐大陸東方和西方聯繫了起來,在後來的經貿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此以後,產自中國的絲綢、瓷器、紙張、冶煉技術、坎井技術、灌溉技術、桑蠶技術等沿着絲綢之路向西傳播,同時也從西方引來了一些優秀的外來文明成果,比如天文學、曆法學、數學、西醫藥技術、製糖技術以及富有西域風情的音樂舞蹈、技藝精湛的異域工藝品等。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蒼茫的大漠,從此不再孤單寂寞,而是多了許多人間煙火氣,多了一些東西文明交流碰撞的希望和曙光。

短短五十年的春秋,張騫開闢了絲綢之路,爲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創造了不朽的功績與價值,他的名號和精神足以彪炳史冊,流芳百世。

那麼,什麼是張騫精神?

張騫精神,一般來說指由張騫通西域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所開創的敢於冒險、不畏艱難、不怕喫苦、百折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和保持信念、忠君愛國、不辱使命的民族氣節,以及誠實、厚道、正義、求實的優良作風。

張騫精神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洗禮,早已經融入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當中,成爲了我們華夏兒女偉大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千百年來,張騫精神滋養了漢中九縣兩區的富饒土地,培育了千千萬萬優秀的漢中兒女,爲漢中的歷史和人文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

張騫功績永垂不朽!

張騫精神震古爍今!

三 張騫精神薪火相傳

張騫是城固父老鄉親的驕傲,也是全體漢中人的驕傲。

從城固縣城北環路往西邊走兩三公里,就到了著名的世界遺產張騫紀念館(如今在城固縣委縣政府的多方努力建設之下,張騫紀念館已經和新修的城固縣博物館融爲一體,交相輝映,成爲城固縣厚重歷史與文化的崇高象徵)。張騫紀念館大門口有一副遠近聞名的燙金大字對聯:

上聯:鑿通開絲路千秋高揚博望魂
下聯:探險促交融諸邦始到大宛傳

我覺得,這一副對聯是對張騫一生偉大功績的完美概括。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可是一看到這一副對聯,張騫的歷史貢獻還是躍然於眼前。

張騫紀念館格局非常雅緻,左右基本對稱,莊嚴古樸,煙火繚繞,令中外遊客不禁對這位偉大的探險家肅然起敬。在張騫墓前有一對造型別致的石虎,十分引人注目。據城固縣文化與旅遊局相關領導幹部介紹,這一對石虎相傳是當年張騫渡過黃河的時候,巧遇了天庭的織女。織女被張騫不畏艱辛、勇於開拓、忠君愛國的精神品質所感動,就大方地把自己心愛的織布機的一對支撐石送給了他。這一對石虎據說就是織女當年贈送給張騫的支機石。城固縣博望鎮當地的村民長久以來,一直把張騫墓前的這一對石虎當作神獸下凡,每年按時去祭拜它們,認爲它們可以保佑父老鄉親無病無災,保佑年成風調雨順,保佑祖國國泰民安,事事順利。

據張騫的第六十五代孫子張華中介紹,截止到2010年前後,張騫的後人大約有一千人,大致分佈在城固縣博望鎮的白巖村、江灣村、饒家營村。張華中曾經激動地對《西安晚報》的一位記者說:“張騫的後人大多數都是農民身份,基本上都保持了先祖善良、勤勞、勇敢、樸實的品質。我作爲張騫的後人之一,感覺到一種發自內心的驕傲和榮幸!”

張騫,不光是一個歷史上的人物,更是一種薪火相傳的偉大精神和優秀品質,是當代城固人的一面永不褪色的鮮明旗幟,是漢中這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兩漢三國”旅遊名片中的一抹動人色彩。

四 “一帶一路”大背景下,張騫精神助力漢中騰飛

平心而論,我們的家鄉漢中最近幾年的發展可以用“日新月異”這個詞來形容。

剛剛過去不久的2021年,是漢中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一年。漢中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紮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按照市委統一部署,緊扣區域中心城市建設,以“四個在漢中”爲總抓手,圓滿完成各項目標任務。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768.72億元,同比2020年增長了8.2%,增速居全省第三;地方財政收入52.5億元,同口徑增長9.8%;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7123元和13274元,增長7.9%和11.2%,增速分別位居全省第二和全省第一;固定資產投資、工業投資、建築業增加值、內資到位增速均居全省第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居全省第二。

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全體漢中人創造了一個經濟騰飛的奇蹟,讓“西北小江南”“陝南中心城市”“川陝渝區域中心城市”的名氣更加響亮。隨之帶來的是,漢中的生態環境越來越美,漢中人的生活幸福感成倍提升。

漢中經濟社會發展憑什麼突飛猛進?我想這裏面少不了張騫精神的助推。精神力量看似可有可無,其實不然。強大的精神力量是人們鼓足幹勁力爭上游的源泉之一,也是一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支撐之一,是一個地方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正是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和黃金機遇之下,在張騫精神的滋潤和激勵之下,漢中人民才煥發出無窮無盡的建設熱情與創新活力,漢中全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才如此引人矚目,日新月異。我們堅信,現在取得的成就只是漢中的一個嶄新起點,漢中的明天一定更加繁榮富強。

尾聲 從張騫墓到天漢樓

如果說西安是一帶一路的橋頭堡,那麼漢中就是一帶一路的原始起點。新的歷史輝煌在這裏揚帆起航。

與此同時,漢中也是漢民族和漢文化的源頭。從建築風采來說,張騫墓是城固悠久的文明之魂,天漢樓則是漢中嶄新的城市名片。漢中市的這兩大文明地標相距大約三十公里,東西遙相呼應,自成一體,開創了獨具魅力的漢風古韻、漢人風骨。

我常常會思考一個問題:“漢中總體上來說屬於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五線城市,爲什麼卻會成爲當代中國繼承和弘揚漢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呢?”我想答案就隱藏在這兩大建築物裏面。

兩千多年前,張騫不畏艱險通西域,揚我大漢王朝國威,開闢絲綢之路,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功勳赫赫,流芳千古。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漢中修建起一座古色古香、氣勢恢宏的天漢樓,吸引着八方遊客前來欣賞我們漢中的美麗風光,瞭解我們漢中的悠久歷史,體悟我們漢中漢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冥冥之中,這是一場神奇的緣分,又是一種歷史淵源的必然。

記得在2005年的時候,著名散文家、學者、文藝學教授餘秋雨先生應邀來到了漢中做客。在活動的直播現場,時任漢中電視臺新聞節目主持人的顏勇採訪他說:“您來了漢中以後,最深切的感受是什麼呢?”餘秋雨先生略一思忖後笑着回答:“我到了漢中以後,感覺就像回到了自己的老家一樣舒服,自在,清爽。”我相信,這個回答也是四百多萬漢中父老鄉親的共同心聲。

親愛的祖國同胞,親愛的八方朋友,如果有朝一日你感到疲倦了,心情煩躁了,想“回家”休息休息了,歡迎來我們漢中散散心,旅旅遊,遊遊山,玩玩水,一起感受中華漢文化的無窮魅力,領略絲綢之路起點的歷史韻味,體驗“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獨特風華,感受張騫精神的永垂不朽。在這黨領導人民羣衆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繁華盛世,魅力漢中與您一起共賞大海星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