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週年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

今天和大家分享21世紀教育研究院名譽理事長楊東平老師回望研究院20週年時寫下的文字。同時,跟隨楊老師的記錄,一起回顧20年來研究院一些重要的行動足跡。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

自然而然地,21世紀教育研究院從無到有,度過了少年期的懵懂和青春期的浪漫,進入了生命的第20年。

一路上有風景也有風險,有堅守也有煎熬,荊棘與鮮花相伴。驀然回首,羣山如黛,行人如織,才知道我們已經走了很遠。

紀念是爲了反思,回首是爲了前行。

二十年前的疑問如影隨形:你們是誰?你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

很長一段時間,這個問題似乎是說不清的,好像與教育有關的我們都做。漸漸地,風吹雲散,大道初現。現在我們可以清晰地回答:研究院關注的兩件大事是教育公平和教育創新。

作爲教育智庫,在2014年、2015年我國首次智庫評價中,21世紀教育研究院位列中國智庫社會影響力第10名、社會智庫的系統影響力第2名。

我們的立身箴言是“以獨立視角研究教育問題,以社會力量推動教育進步”,我們的願景是“成就最具公信力的民間教育智庫”。

疑問變爲專業性的:這有用嗎?教育能改變嗎?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已經走過的道路,也許可以提供一個註腳。無論教育價值觀的改變、教育宏觀政策的調整,乃至區域和學校教育生態的改善,我們都做出了具體的貢獻。有人概括爲“創建教育共識,影響宏觀政策,改善教育生態,提供行動指引”。

我們已經走了很遠,甚至超越了起初的想象。我們不說“因爲山在那裏”,而說因爲我們有夢想、有行動、有目標、有方法。沒有盲目的樂觀,也沒有妄自菲薄。我們相信行動的力量,相信過程與結果同樣重要,甚至更爲重要。在大致相同的制度和文化環境中,總有一些人、一些地區和學校做出不同凡響的成績,顯示了人的能動性、創造性的巨大價值。作爲一個真實的案例,21世紀教育研究院讓我們清楚地看到強大的社會需求,以及它如何定義了我們可能扮演的角色、可能達到的高度。

風雨砥礪,歲月如歌。回望以往,21世紀教育研究院已經成爲中國教育變革、公衆參與的一個亮點。下一個20年,新的座標在哪裏,她仍然能夠熠熠生輝嗎?

研究院行動足跡

2001年

10月,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在蘇州市民政局正式註冊。因爲研究院成立於21世紀之初,夢想培養21世紀新人,故而在名字中取用“21世紀”。

11月,在蘇州市舉辦首屆“21世紀教育論壇”。日後,這個一年一度的大型教育論壇不斷創新內容和形式,曾就“國際化、數字化與基礎教育”“多元化、法制化與民辦教育”“新課程與考試製度改革”等多個教育話題組織深層次、多視角的探討。

2002年

6月,“教育在線(http://www.eduol.cn)”網站正式開通運行。

11月,與《人民政協報》合作創辦《教育在線週刊》。

2003年

8月,首次“21世紀教育沙龍”在北京政協禮堂舉行,主題爲“民辦教育的發展空間”。長期以來,“21世紀教育沙龍”聚焦重大教育政策和教育熱點問題,爲關心中國教育的各界人士提供自由交流的平臺。

2004年

3月,發佈《中國教育藍皮書(2003年)》。《中國教育藍皮書》致力於從民間視角審視中國教育狀況,研究中國教育問題,重點關注教育公平和教育創新。

2005年

10月,召集來自法學界、企業界、民辦教育界的部分人士就《義務教育法》修改進行專題討論,形成《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修訂草案)的修改建議》,提交全國人大。

2006年

11月,舉辦“農村學校佈局結構調整:現狀、問題與建議”主題沙龍。來自西部地區的學者就貧困邊遠山區、牧區集中資源辦學過程中的問題和困惑進行分享,提出逆向投入、多源辦學、均衡佈局與公平發展的建議。農村教育,尤其是農村“後20%邊緣化羣體”的教育是研究院重點關注的方向之一。

2007年

1月,工作內容分爲兩大部分:在江蘇,主要是朱永新倡導的“新教育實驗”,有數百所加盟學校;在北京,主要開展教育政策研究,出版年度《中國教育藍皮書》,就教育重大問題舉辦教育沙龍、論壇等,並形成獨立的工作團隊。由此,蘇州市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孵化爲兩個功能各異的新的教育NGO。

2008年

3月,《中國教育藍皮書》英文版由荷蘭Brill學術出版集團出版,正式走向國際學術界。截至目前,研究院已連續出版《中國教育藍皮書》18本、英文版5本。

8月~9月,受中共中央組織部委託,參與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工作,承擔“教育制度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題,開展“教育制度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系國務院《全國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綱要》戰略專題研究課題。

12月,舉辦首屆“地方教育制度創新獎”頒獎典禮,以獨立、公正的評價推動地方教育的創新,開創第三方評價政府教育績效的先河。從2008年至今,共開展六屆評選活動,評選出129個案例,主題覆蓋地方教育行政制度改革、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發展職業教育的制度改革、發展民辦教育的制度改革、農村教育改革、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政策創新及其他領域。

2009年

4月,楊東平在個人微博發表《打倒萬惡的奧數教育》,此文成爲社會聲討奧數和課外培訓的先聲。之後,楊東平又針對該問題發表《我爲什麼反對奧數》《“應試教育”“擇校熱”的價值基礎》兩篇博文,並公佈21世紀教育研究院關於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治理“擇校熱”的建議。

2010年

9月,舉行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系列研討會,相繼在廣州、上海舉辦促進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學前教育如何實現政府主導”專題研討會。從圍繞《規劃綱要》的需求就重要專題開展調研,到制定並提交“建議方案”,再到舉行貫徹落實《規劃綱要》系列研討會,研究院在這一過程中的深度參與成爲民間智庫進行教育政策研究與探索的重要一篇。

2011年

8月,發佈《北京市“小升初”亂象和治理:路在何方》調查報告,引起教育部、北京市政府高度關注。多年來,研究院發起的聲討“奧數”、揭露北京市“小升初”亂象、促進中小學生“減負”、抵禦“超級中學”等一系列政策研究與倡導,在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發揮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12月,與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燈塔計劃聯合主辦的“2011全國教育公益組織年會”在廣州召開,來自國內外的兩百多家公益組織齊聚交流。年會以農村教育爲重點,倡導“讓教育理想落實在細節中”,力圖爲教育公益組織展現中國教育,尤其是農村教育現狀的綜合圖景。

2012年

11月,舉辦主題爲“一切爲了農村學生”的21世紀教育高峯論壇,共話“撤點並校”政策和農村教育的未來。會議發佈十省調研報告《探索農村教育的科學發展之路——農村學校佈局調整政策的評價與反思》。爲解決農村學校面臨的實際問題,研究院開始了對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切實支持,通過行動來推動農村教育變革。

2013年

12月,舉行“發現美麗鄉村教育,探索農村教育科學發展”高峯論壇,發佈《美麗鄉村教育案例研究報告》與《農村小規模學校建設研究報告》。報告反映了中國大部分農村小規模學校仍掙扎在生存線邊緣的命運,同時也記錄了一些“小而美”“小而優”的農村學校的辦學情況。

2014年

11月,成立農村小規模學校聯盟,旨在聯合分散在各地的農村小規模學校,推動內部的交流、學習與合作;形成小規模學校共同體,讓小規模學校的聲音得以被社會聽見。目前,農村小規模學校聯盟服務的學校超1700家,參與“教師成長計劃”的小規模學校教師達2萬餘人次。在農村小規模學校聯盟的資金支持和運營支持下,小規模學校開始主動探索自我成長之路,結成近20個區域聯盟。

2015年

4月,以“爲生活重塑教育”爲主題的首屆“LIFE教育創新峯會”在北京舉行。“LIFE教育創新”項目的開展基本以兩年爲一週期,以發掘傳播教育創新案例、開展多元教育專題研究、舉辦沙龍講座等教育活動爲常規工作,通常於項目期第二年以“教育創新峯會”形式,集中呈現項目成果。目前,項目歷時8年,分別於2015年、2017年、2019年、2021年舉辦教育創新峯會。

8月,舉辦首屆“全人教育獎”頒獎儀式,來自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罕臺新教育實驗小學的馬玲老師獲首屆“全人教育獎”。“全人教育評選”以塑造未來爲目標,在中國基礎教育界尋找具有“全人教育”理念的教師,支持他們踐行“以人爲本”的教育改革,實踐並推廣“全人教育”理念。自2015年至2021年,共有23位教師入圍“全人教育計劃”,其中6人獲得“全人教育獎”。

2016年

11月,與世界教育創新峯會(WISE)聯合主辦以“創新促進公平”爲主題的WISE-LIFE中國教育論壇。論壇吸引了來自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00名教育創新者。LIFE與WISE在研究、內容和平臺搭建上達成緊密合作。

2017年

3月,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和新公民計劃編著的首本《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6)》出版。這是國內第一本呈現流動兒童教育問題宏觀整體面貌和動態變遷的教育藍皮書,反映了2014年~2016年間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情況和變化。第二本流動兒童教育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於2020年11月正式出版。

2018年

3月,發佈《我國中小學生“減負”問題研究報告》。報告揭示了中小學生負擔過重、學習時間過長、課業難度與考試壓力不斷增大、青少年身心健康狀況明顯惡化等問題的調查結果。報告提出,要改變教育治理中的“政府失靈”現象,形成價值共識和理想共識。改善公辦教育品質,既需要規範學校行爲,也需要改革基礎教育管理體制,開展中小學辦學體制改革,恢復學校的辦學活力等。

2019年

開展大型農村教育調研項目《教育現代化視野下農村教育發展現狀調查和改善研究》,對東、中、西及東北的4個縣域實地調查,瞭解縣域內學校佈局的變化,農村小規模學校、鄉鎮寄宿制學校以及縣城大班額問題的變化發展等,形成總報告和《農村家長教育選擇機制》《四縣農村教師隊伍調研報告》《四縣域學校學生調研報告》《互聯網技術在農村教育中的應用》等四個分報告。

2020年

疫情期間,舉辦多場線上直播,主題涉及“後疫情時代的教育生態建設”“後疫情時代可以期待的教育創新”“在線教育時代,如何爲中小學生鬆綁減負”“教育評價改革向何處去”“新時代學校體育、美育:如何教、如何評”等。線上直播突破空間限制,爲更多人提供參與研究院分享、討論活動的通道。

2021年

5月,與浙江省縉雲縣教育局聯合主辦“鄉村教育振興”沙龍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60多位專家學者、地方官員、校長、老師與公益人士齊聚縉雲,赴10所鄉村學校實地參訪,並圍繞鄉村學校變革、教師發展、區域教育生態等議題開展沙龍討論。

11月,發佈《鄉村教育新觀察——中國鄉村教育發展報告(2021)》。

研究院走過20年,始終聚焦教育公平和教育創新,致力於用行動推動中國教育改革。這一路,研究院經歷了不少風雨,也收穫了一些成績,感謝每一位夥伴的長期陪伴與支持。接下來,我們還將和您一起回顧研究院的理念倡導和行動故事,歡迎您持續關注,期待您留言分享自己與研究院的共同記憶。下一個20年,我們也希望繼續與您同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