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众不游离,从众不流俗

古韵爱好者都知道,诗比较忌讳用同声字来连续押韵,即"连韵"。但词却不然,因为词有长短句之参差,不但可以用同声字做韵脚,哪怕你用同一个字做韵脚也是允许的,如果用得妙反倒别有一番情趣。

这种一韵到底的词叫"福唐体",又称"独木桥体",写这种体的不少,但是为人称道的佳作并不多。我以为有相当一部分可以说是鸡肋。最美的莫过于蒋捷的《声声慢·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词的上阕先点出“秋声”主题,继而“雨声”、“风声”、“更声”、“铃声”、“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可谓"声声"纷沓而至。

雨声缠绵、风声凄厉、更声催促、铃声惹思,更有角声慌乱、笳声哀婉、砧声如故、蛩声诉愁,雁声寄愁!这一派秋声可以说一声声都牵动作者的内心。

填词虽然不忌讳同韵,但以独木桥体作词也并非易事。蒋捷的这首全篇以“声”字为韵脚,以有形之物写无形之声,再以所闻之声寄托无言的愁绪,作者将这秋声与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才与词牌名相得益彰,乃名副其实的"声声慢"啊。

明清时期的诗人们喜欢这么玩,尤其清朝词人,看看下面的这种体格:

解佩令·秋景即事和韵(清·徐旭旦)

天高月小。柳迷燕小。采莲香腕纤纤小。莲蕊分波,放出莲心松小。荡兰桡,苏家小小。

风筝小小。雨铃铃小。赛清歌、雪儿年小。亭上烧香。步步印得鞋尖痕小。纳新凉、轻摇扇小。


一剪梅(清·楼俨)

记得松江是水乡。也唤莼乡。也唤鲈乡。流连年少白云乡。抛撇家乡。留恋他乡。

垂老心情别帝乡。知是何乡。说是蛮乡。鹧鸪声里尽江乡。甚日归乡。空自怀乡。


这两首何如呢?我个人觉得不怎样,没能体现宋词的隽永,只能算文字游戏。

再来看看宋代词人的这首独韵体,通篇用"你"字一韵到底,那么效果如何呢:

惜奴娇(宋·石孝友)

我已多情,更撞着、多情底你。
把一心、十分向你。
尽他们,劣心肠、偏有你。
共你。风了人、只为个你。

宿世冤家,百忙里、方知你。
没前程、阿谁似你。
坏却才名,到如今、都因你。
是你。我也没、星儿恨你。

哈哈是不是满纸的嗟怨,矫情得可以吧?窃以为这种调调更适合恋爱中的人儿,我也来东施效颦一首《惜奴娇·你啊你》:

我本无心,抵不过、卿卿你。
韶华去、曾经负你。
雪月风花,短长亭、终有你。
于你。得与失、皆因个你。

不是冤家,怎萍聚、卿卿你。
当时月、温柔似你。
绿意红情,到如今、你啊你。
是你。天知道、谁能比你。

哎呀哎呀,好酸啊。捂脸。

百度资料中看到不少人玩这种"独木桥体",然而读起来毫无美感,全篇啰里啰嗦,简直浪费笔墨,味同嚼蜡。

所以说这种体选择韵字尤其重要,还要在表达上不能给人以累赘之感,要让人感觉相同的韵字用出了不同的韵致。

其实本人早就玩过此类:长相思·几时

雪舞时。梦醒时。
三两情怀绾指时,行间错落时。
雾消时。雁归时。
怎比兰亭初见时,已非年少时。

简书诗词社区伯乐收稿专题
【文字家园】诗词投稿专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