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札記·關於“懸想”

昨天的直播課講了《涉江採芙蓉》這首古詩,當然繞不開“懸想”這種藝術手法了。

在家的思婦採了芙蓉,才意識到自己思念的人“在遠道”,悵然若失。接下去怎麼寫?寫想念伊人淚流滿面、飯茶不思、夜不能寐,這都落入俗套了。那不知名的詩人就是高明,跳脫出窠臼,想象所思之人也在遠望故鄉,“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回鄉之路綿延不絕,羈旅他鄉孤獨、憂愁、悵惘的遊子形象躍然紙上。至此,思婦與遊子彷彿心有靈犀,彼此顧念,那種嵌入骨髓的思念就濃得化不開了。

爲了讓孩子們更深刻地理解“懸想”這種手法之妙,課上舉了兩個例子:一是周邦彥的《蘇幕遮》,詩人久旅汴京,思念遠在吳門的家鄉,一句“五月漁郎相憶否?”把這種思鄉之情寫得那麼親切可感:採蓮季節到了,那些從小一起在水裏嬉戲的小夥伴想念我了嗎?一是杜甫的《月夜》,杜甫寫這首詩時正被叛軍押往長安,望月懷人,想念滯留在鄜州的妻兒,但是他通篇沒有寫自己的思念,而是從妻兒的角度去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長安憶。”那個滿腹愁腸的杜甫啊,每飯不忘憂國,望月還想着妻兒。

今天課前,再來首應景的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鞏固一下“懸想”手法。白居易真的是駕馭語言的高手呀,通篇語言平白如話,卻道盡了客居他鄉、佳節思親的心情渲染得無以復加,其中“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着遠行人”與婦孺皆知的思親思鄉名句“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有異曲同工之妙。

後天就是冬至了,祝願大家所思所想之人都能如願在身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