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熊熊的讀書筆記(一)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心流》:幸福是什麼?幸福在哪裏? 世人不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爲人生最高目標 ---亞里士多德

世人不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爲人生最高目標

                    ---亞里士多德

什麼是幸福?從古至今,上至聖人哲學家,下到平民老百姓,對此都有不一樣的答案。而美國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他的《心流》一書中指出:“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縱,而是取決於我們對外界事物的闡釋,實際上幸福要靠個人的修持,事先充分準備,刻意培養與維護。只有學會掌控心靈的人,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具備了這種能力,也就相當於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只有在不計較好壞全身心投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時纔會覺得幸福。”

“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樁事物,達到忘我的程度,並由此獲得內心秩序和安寧時的狀態。”他把這種狀態稱爲“心流”,或者最優體驗!

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心流體驗?

一、要學會控制意識 ,對自己的體驗進行積極的闡釋

作者指出“一個人最愉悅的時刻,通常是在爲了某項艱鉅的任務而辛苦付出,把體能與智力都發揮到極致的時候。”所以心流又稱爲最優體驗。

“日積月累的最優體驗會彙集成一種掌控感,一種能自行決定生命內涵的參與感。”人生追求的真正幸福就是一個人能夠時常處於心流的狀態。能夠控制自己的行動,完成自己的目標,主宰自己的命運!“掌控”一詞在文中出現多次,第一章便出現了10處。作者認爲“只有掌控心靈的人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

人生其實是一個人各種經歷和體驗的總和。只有“充滿活力接納各式各樣的經歷,活到老學到老,而且對別人及周遭的環境有強烈的責任感,對自己的生活掌控自如的人才會享受現在,內心和諧快樂的生活。”能否做到這些則是由心靈如何過濾與闡釋日常體驗決定的。

日常的體驗充滿了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或者是不安全感。比如地球或許是我們唯一的家園,卻處處充滿陷阱,我們隨時有掉進去的危險。霍姆斯說:“宇宙既不敵視我們,也不友善,它只是全然漠不關心。”這個觀點和我們古代老子所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有異曲同工之妙。還有無止境的慾望,社會的壓力,生存的壓力等等。這些外界的資訊到底帶給你何種體驗,需要你自己去闡釋。學會控制自己的意識,過濾闡釋這些體驗,才能找到最優體驗,即心流,才能控制自己的行動,主宰自己的命運,找到內心的和諧。

遠古的神話宗教不過是把宇宙中無秩序的破壞力轉化成可控制或至少可理解的模式。沒有文化價值觀的支持,人們就會陷入焦慮與冷漠的泥沼。人們之所以焦慮與冷漠,是因爲無法控制自己的心靈,無法對自己的體驗進行積極的闡釋。我們處在一個複雜的世界。幸福不可能拱手奉上,要積極的闡釋自己的經歷和體驗,必須不斷的學習認識這個世界,理解複雜的事物,處理複雜的情況,改善自己體驗的內涵!

要改善自己的體驗,首先要做自己的主人。“個人首先學會做自己的主人,必須能不受外界的影響,自己找到快樂的目標。”也就是找到自己喜歡做的那件事。

其次要理性的分析自己的選擇,並且控制本能的衝動,根據個人目標決定行動方向。

最後在未來的學習發展中不以社會賞罰爲念,建立一套自己的目標“時時刻刻發掘每一件事件中的回饋,學會不斷向前推進的體驗中找到快樂和意義。”“

體驗就是現實,我們可藉由改變意識來改變現實。“弗洛伊德曾指出'本我'與'超我'是爭奪心靈控制權的兩大暴君,前者是基因的奴隸,後者則與社會沆瀣一氣,兩者都算是'外界'。與他們相對的,是'自我',代表個人在現實環境中真正的需要。”一個人必須知道自己在現實環境中真正的需要,培養獨立意識,然後建立目標設法去滿足它,才能產生“心流”,才能追求到自己的幸福!

悟:幸福是一種心理狀態,是內心的秩序感和安寧。幸福在心流中,需要掌握自己的心靈,正確的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建立目標與行動方向,在行動中去尋找。

二、認識意識的運作方式,才能更好的控制意識

(一)意識的內涵

“歷史上某些文化認爲,一個人除非學會控制思想與感覺,否則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人。”

“肯下功夫掌控意識的人,似乎的確活得比較快樂。”

作者指出要控制意識,必須先了解它的運作方式。首先意識的運作在很多時候能夠實現自主的。“意識的功能是蒐集組織內外的一切資訊,加以評估後,由身體做出適當的反應。它可謂各種知覺、感覺、觀念轉換的中樞,並且就各種資訊排定先後次序。”“一個人可以不管外界發生什麼事,只靠改變意識的內涵,使自己快樂或悲傷。”所以學會控制意識可以使一個人從無助轉向成功,但是這需要培養奮鬥不輟,克服萬難的毅力。“培養毅力應該從建立意識的秩序、控制感覺與思想着手,而且最好不要企圖走捷徑。”“唯有投注所有的時間與心力,提升操縱內在體驗的技巧,方能成爲專家。”而隨之而來的是開發了自己的心靈,實現心靈的成長。

意識既是“反映人生的鏡子,又是資訊的轉換站”

意識通過經歷的事件、體驗、觀察、學習,以及接收資訊生成的。“構成意識的事件一一我們看見、感覺、想到、渴求的事物一一就是我們所能操縱利用的資訊,因此我們也可以把意識視爲經過刻意排列組合的資訊。”意識不會全部存儲我們觸、嗅記憶所及的每件事,它接收資訊,同時又是資訊的轉換站。“它是選擇性的反映,會主動塑造事件,並把主觀的真實加諸事件之上,所以意識反映的就是我們心目中的人生:我們從出生到死亡,聽見、看見、覺得、希望的東西及遭受痛苦的一切的總和。”

“不同事件經感官處理後,意識就是將它們呈現和比較的轉換站。”它疏理各種資訊,確立一種秩序。意識轉化資訊爲秩序的那股力量或動機,稱爲“意圖”。意圖也是資訊的一種,由生理需求或內化的社會目標塑造而成,它把注意力從其他事物導向目標。但是當一個人有了意圖並不一定會產生相應的行動。意識通過轉化資訊生成意圖,會把意圖按目標高低排定重要性,也可以控制自己是否去實現意圖。每個人都擁有控制主觀現實的自由。所以你想成爲一個怎樣的人,想做成一件什麼樣的事,是由你是否可以掌控自己的意識能對自己的意圖進行正確及優化的選擇和管理決定的。

(二)意識的極限

人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意識處理資訊的能力相當驚人,一生以70年計算,每天有16小時清醒,一生可以處理1850億比特信息。但是

意識的使用率決定了生活的品質。“每個人經歷的事情很多,爭取哪些資訊進入意識格外重要,這決定了生活的內涵與品質。”

瞭解意識的極限後,我認爲今後要學習如何把精力投入到能提高生活內涵與品質的事情上來。此外我發現既然意識對資訊是具有選擇性的。意識的選擇能力也一定從出生後慢慢進化的。意識選擇資迅的能力一定和曾經佔有資訊的數量有關。只有佔有大量的資訊後,才能學會處理。意識的選擇資訊能力來源於在處理大量資訊中積累的經驗。所以平時要訓練自己的資訊選擇力。大量的閱讀,與人的交流,外出時觀察,都取大量資訊的方法。只有見識多了,纔能有分辨力。這也爲後續能形成自己有效的注意力息息相關。一個人只有把注意力放在正確的地方,才能實現個人的成長。

(三)注意力:無價的資源

“資訊進入意識是因爲我們企圖注意它,或是生理或社會指示我們該注意。”意識選擇的資訊和大腦中先前儲存的相關資訊連接,形成注意力,然後生成判斷和決策。“注意力負責從數以百萬計的資訊中挑出相關的資訊,以及從記憶中抽取相關的參考數據,然後評估事件,採取正確的對策。”

由此可以看出注意力和前面說的資訊的選擇力相互影響的。也可以這麼說一個人做出正確的判斷與對策,必須我依賴儲存的相關資訊,所以一個的相關資訊越豐富,知識背景越廣闊,越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對事件做出正確的判斷。

“控制意識最明顯的指標就是隨心所欲的集中注意力。不因任何事情而分心。”

如何應用注意力規劃意識,實現目標:

首先約束注意力,不把精力浪費在不具有建設性的思想和活動上。其次注意一件事不在於改善或評判它,只能夠觀察和了解事實,表達自己的客觀看法。把注意力延伸跟周圍世界密切結合,用於自己的目標。

“應用注意力的方式足以決定人生的外觀和內涵,塑造可能全然相反的現實。注意力有無數種運用方法,可以使生活變得更豐富,但也可能更悲慘。”所以你如果把注意力用在個人成長上,你便能夠成長。如果把注意力光用在悲觀消極的事情上,只能越生活越悲慘。

“注意力除了決定某些事物能否進入意識外,還要帶動其他心靈活動————回憶、思考、感覺、做決定,所以應該把注意力視爲一種精神能量。它是一種受我們控制,隨我們使用的能量變化而改變,也是改善體驗品質的最重要的工具。”並且可以塑造自我!

(四)關於自我

所謂“我”或“自我”也是意識內涵的一部分,它很少逸出注意力的焦點,我的“自我”只存在於我的意識之中。別人眼裏的你,和你自己眼中的自己是不一樣的。

自我“包含了通過意識的一切記憶行動慾望,樂趣,痛苦等。更爲重要的是,這個“自我”代表我們點滴建立起來的目標的先後次序。政壇活躍人士的自我可能跟他的意識形態打成一片,銀行家的自我可能涵蓋在他的投資策略裏。

“任何時候我們只察覺到自我的一小部分,不管我們對自我意識到多少,它都是意識最重要的成分,象徵意識的全部內涵及其間互動的模式。”

“意識並非直線而是一種圓形循環,注意力塑造自我也被自我塑造。”“注意力和精神能量由自我主導,而自我乃是意識內涵的總和,意識及其目標的內涵,又是注意力以不同方式投射所造成的結果。”

“體驗取決於我們運用精神能量的方式,而這又牽涉到目標和意圖。所有過程乃是靠自我(及整個目標系統的心理活動)銜接的。我們若想在任何方面有所進步,都逃脫不出這些步驟。”也許人生中一次體驗或經歷,成爲你的意識(自我)所選擇的資訊,然後這個資訊又影響和決定了你的注意力,然後塑造了你的未來的人生和你的自我。所以我認爲在人生的經歷中,自我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每個人的自我是由先天的心性再加上後天經歷塑造的。但有時我們經歷的未必是我們想要,所以就會產生內在失序。

(五)、控制意識的障礙:內在失序

“內在失序————也就是資訊跟既定的意圖發生衝突,使我們分心,無法爲實現意圖而努力一一是對意識極爲不利的影響力。”如痛苦、恐懼、憤怒、焦慮、妒忌等。所有失序的現象都強迫注意力轉移到錯誤的方向,不再發揮預期的功能,精神能量也窒息了。

“與個人目標相沖突的資訊侵入意識後,視目標的重要性與威脅的大小而定,某些程度的注意力必須騰出手來消除危機,用於處理其他事物的注意力就相對減少了,從而人就會偏離自己當下的目標,因此消耗了大部分精神能量,從而形成了失序。”這種失序現象,作者又稱爲“精神熵”,它倒導致自我解體,使效率大打折扣。

注:物理學中無序的量度被稱作“熵”。一切自發的物理過程,都是熵增加的過程。生命現象是個奇蹟。它將太陽能轉化成生物能,並從無序中發展出有序。薛定諤以物理學家的眼光看到了大自然中的這個反例,稱之爲“負熵”。負熵就是從無序走向有序。而資訊對人們意識中的目標和結構的威脅,將導致內心失去秩序,這就是精神熵。

這時需要明白“外界事件進入議事純屬資訊,不一定具有正面或負面的作用,必須有自我根據本身的利害關係,對這些素材加以闡釋,才能決定他是否有害。”我們接收的每一條資訊都要經過自我的評判,它對我們的目標是威脅還是支持。一條新的資訊可能會使我們付出所有心力應付威脅,造成一時的失序,但它也可能強化我們的目標,激發出更多的精神能量。主要看自己如何對資訊進行闡釋!

所以,要懂得一切不如意,只是接收的資訊同意圖發生衝突,要做到冷靜分析資訊,看輕利害得失,分析對自己的成長目標有何影響,如果與其無關,便完全可以調整意圖,使之與目標相符。

(六)意識井然有序

如何才能使意識井然有序擺脫失序的狀態?首先“積極的反饋能強化自我,使我們投入更多注意力,照顧內心與外在環境的平衡。”

“當投入全部的注意力,最優體驗就會出現,從而實現自己的目標。”這樣“就能培新一個更堅強、更自信的自我,能夠用更多的精神能量,專注於自己選擇的目標 。”

“一個人若能充分掌控意識,儘可能創造心流體驗,生活品質勢必提高。”這既是對意識失序的對抗,是也是一場控制注意力的鬥爭。

心流體驗需要用嚴格的自律和集中注意力換來的,然後自我才能進一步成長!

(七)自我成長

心流體驗會使自我變得比過去更復雜,這可以說是一種成長。

成長是獨特性與複雜性的完善整合

複雜性是有兩種廣泛的心理過程造成的一一“獨特化”與“整合”。獨特化是把自己與他人區分開來朝獨一無二的方向發展。整合是藉着超越自我的觀念和實體與他人聯結。複雜的自我便能夠成功的融合這兩種乍看矛盾的過程。克服挑戰必然會使一個人覺得更有能力和技巧,心流就是經由這樣的過程,加深自我的獨特化的。每經歷一次心流,個人就變得更獨特、更難預測,並擁有更非凡的技能。同時還需要與他人合作,完成整合。一個人把精神能量平均投注在這兩個方面,既不過分自私也不盲從,纔算達到了自我所追求的複雜性。

成長又是全情投入的樂趣

“我們只有在不摻雜其他動機,只爲行動而行動時,才能學會做一個比原來的自己更復雜的人。”

“選定一個目標,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不論做什麼事都會覺得樂趣無窮,一旦嚐到這種快樂,我們就會加倍努力重溫它的滋味兒,自我就這樣開始成長了。”

要學會從每天的生活體驗中創造樂趣,才能真正提升生活品質,進入心流體驗。

悟:認識到自我是一個人從出生到當下的接受所有資訊和體驗的總和。自我等同於自我的意識。自我是可以不斷髮展的。自我在接受的資訊體驗中學習成長,學會選擇優質的資訊進入意識,形成自我的注意力,三者之間形成循環模式。一個人如何積極或消極的對自我體驗的闡釋決定了他是否能夠控制自己的意識(心靈)。冷靜客觀的理性分析,可以積極闡釋自己的體驗,從而擺脫心靈的失序,從而集中自己的精神力量(注意力)去做與自己目標相關的事情,然後在目標的完成過程中體驗到心流。

三、認識心流的構成要素

一個人能控制自己的意識,才能創造內心的安全感。

(一)幸福的假象

控制外在的條件,未必能使人生活得更好。” 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和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跟生活品質沒有直接關係,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對自我和所遭遇的事情做何種闡釋。“

“並不是說金錢健康,名望與幸福無關,這些東西都是幸福的假象只有在使我們對自我感到更滿意時才能發揮作用,否則充其量只是無關痛癢,甚至還有可能構成快樂人生的障礙。”

不如把心思放在使日常生活更和諧充實上,改善生活唯有從改善體驗的品質着手。

(二)兩種體驗的差別:享樂和樂趣

爲大多數人想到改善生活的體驗,就先聯想到了享樂。

“享樂是高水準生活的重要一環,但享樂本身並不能帶來幸福。睡眠、休息、食物與性,都屬於恢復均衡的體驗,在肉體需求引起精神熵以後,重整意識的秩序。它們並不能帶來心靈的成長,也不能增加自我的複雜性。享樂雖有助於維持意識的秩序,卻無法在意識中創造新秩序。”

享樂轉瞬即逝,樂趣回味無窮。

“樂趣指一個人不僅需要和慾望得到滿足,更超越既有制約完成一些意料之外的事。”

“樂趣 具有向前發展的特性,並蘊涵新鮮感和成就感 。”經歷達有樂趣的事,我們就感覺自己有了改變,自我有了成長;在某些方面這次體驗已使我們變得更復雜、更豐富。

“享樂無需耗費精神能量,但是樂趣必須用高度的注意力,充滿樂趣的學習經驗,會使人不斷髮展,使自我日趨複雜。要改善體驗的品質,就要在體驗中享受樂趣,努力從所做的事情中尋求樂趣,每天從生活中創造樂趣。

(三)構成心流體驗要素。

先分析樂趣出現的8個要素。

第一可完成的工作。

第二全神貫注此事。

第三明確目標。

第四即時的反饋。

第五能深入而毫不牽強的投入到行動中,日常生活的憂慮和沮喪都因此一掃而空。

第六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動。

第七進入忘我狀態。

第八時間感會改變一一幾小時猶如幾分鐘,幾分鐘也可能變得像幾小時那麼漫長。

深入認識每一項元素,將使我們能夠控制意識,把日常生活中最乏味的時刻轉變成有助於自我成長的契機。

1、具有挑戰性的活動

必須找到一項具有挑戰性的活動。絕大部分最優體驗,都出現在一連串有目標遵循某些規則的活動之中,這些活動需要投入精神能量,並且必須具備適當的技巧才能完成。

“樂趣會在活動中某個特定點出現————行動的時機跟當事人的能力恰好相當的時刻。”

2、然後設置挑戰的目標,專注去執行。

3、明確目標並即時回饋。一定對目標進行辨認,評估回饋,否則無法從任何活動中發掘樂趣。回饋,只要跟我們投入精神能量,追求的目標有合理的關聯就能產生樂趣,這些資訊的價值主要在於它們的象徵意義,成功實現目標,這樣的認知能在意識中創造秩序,強化自我結構。

4、全神貫注。“從事任何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的活動,時間感都會變得緊湊。不僅時間集中於一點,更值得注意的是,能進入知覺的資訊也受到嚴格管制。

專注加上清楚的目標和及時的回饋,就確立了意識的秩序,從而產生無窮的樂趣。

5、掌控自如。“心流會使人產生控制感。它不像日常生活,時時要擔心事態會失控。真正給人帶來樂趣的並不是控制本身,而是在艱難的狀況下行使控制權的感覺。

6、與大我合一。當一個人沉溺於某種有樂趣的活動時,就會渾然忘我。與周遭世界有隔離感的自我消失往往隨着產生一種與環境結合的感覺。而消除自我意識可以帶來自我超越,產生一種自我疆界,向外擴展的感覺,跟某種大我親密接觸的實質體驗。這便是與大我合一。”

(四)目標不假外求的特色

“最優體驗的一大特色在於它本身就是目標。自成目標指的是做一件事不追求未來的報酬,做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饋。”|

“很多活動的樂趣都不是自然天成的,他需要我們在開始時做一些並非心甘情願的努力。 一旦個人技巧得到回饋,互動開始自然就會產生值得的感覺。然後開始體驗樂趣。”

所以樂趣需要通過體驗去培養,目標需要自己去尋求。很多時候我們從被迫的體驗中頓悟的,通過大量的看似枯燥的學習,然後找到樂趣,給自己心靈營養,然後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感。

“自成目標的體驗也就是心流,它能把生命歷程提升到不同的層次。疏離變成了介入,樂趣取代了無聊:無力感也變成了控制感;精神能量會投入與加強自我,不再浪費於外在目標上。體驗若能自動自發的產生報酬,現在的生命當然有意義,不需要再受制於將來可能出現的報償。”

當然心流也不可能絕對的好,它也可能會上癮,也有它的負面因素。它是一種能量,即可造福人,也可用於破壞。“它的好在於它具有使人生更豐富更緊湊,更有意義的潛力,在於它能加強自我的力量與複雜性。”

悟:要想找到自己的心流,首先要找到一項對自我具有挑戰力的活動。是適合自己的,並且是自己喜歡的事情。選定目標,展開行動。在行動中全神貫注,並且不斷回饋。在做的過程中達到忘我的過程,注意力集中在完成目標活動上。這個目標必須不假外求,沒什麼功利目的,目標的動機就是爲了 更好的完成這個目標。

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心流

要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心流,經常處於最優體驗狀態,第一個條件需要通過文化的力量創造心流,第二條件培養自得其樂的性格很重要。

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心流活動

“心流活動會帶來一種新發現一種創造感,把當事人帶入新的現實,促使一個人有更好的表現,是意識到達過去連做夢也想不到的境界,他把自我變得更復雜,自我因而成長。”在各種文體活動中,很多活動傳導心流的效果都特別好。關鍵找到適合自己心性的活動。然後學習新技巧,發生樂趣,回饋,不斷挑戰新高度,集中注意力能夠控制產生心流。

注意挑戰重要性。如下圖:


如何選擇目標呢,“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每種文化都會發展出一些以改善體驗品質爲目標的活動,它們是人心流的源泉,也是成長的源泉。

自古以來,心流跟宗教一直也有密切的關係。人類的很多最優體驗都是在宗教儀式的背景下發生的。藝術、戲劇、音樂、舞蹈,都可以說是起源於今天所謂的“宗教”氛圍中。

其次認識心流與社會文化的關係

作者提出了文化相對論的問題。“我們的道德觀只適用於自己的文化,不能用一套價值標準去評判另一套價值標準,我們可以說一個社會比另一個社會好,因爲有較多的社會成員能擁有與他們目標相契合的體驗,其次這些體驗儘可能幫助更多人培養更復雜的技巧,使他們自我成長。”從這個觀點可以看出,一個人在適合自己價值標準的文化背景中,比較容易找到自己的心流。

作者指出就連原始部落之間文化也是有差異的,但是同樣惡劣的環境,而有的原始部落文化創造了心流,就擁有了和諧。作者列舉了多布島民的文化傳統,他們對巫術懷有強烈的恐懼,又非常記仇,連親人都不感相信。他們活的很痛苦。但是另外還有一個伊圖裏族的原始部落則成功創造了心流的環境。他們在生活中作具有挑戰性的事情,並且在不忙於工作時唱歌、跳舞、講故事。

從兩中文化對比中,可以看出外部環境不是影響心流的主要因素。影響心流的主要因素是對體驗的積極正面的解釋,再就是在生活中給自己提出挑戰,重建新意義。“不管是任何的文化,當週遭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時,生活就沒了挑戰沒有了挑戰,生命就沒有了意義。比如一個還有不斷搬遷的部落,之所以定期搬遷就是想給自己部落的生活提出了挑戰。而日本的伊勢神宮20年一遷,也是求變化,給自己一個挑戰。

文化是對混沌的一種防禦,它適應環境的反應,文化制定規範,推動目標建立信念,幫助我們克服生存的挑戰,同時文化必須把很多細枝末節的目標與信念排除,因而也侷限了發展的可能性,唯有注意力限制在一組特定的目標和手段上,才能在自行創造的疆界裏進行毫不費力的行動。

一種文化若能成功建立起一套目標和規則,不斷的吸引其成員,又能配合他們的技巧層次,是他們能夠感受到強烈的心靈,這個文化就會變成一場偉大的遊戲,若干古典文明可能已經臻至這個境界。

第三養成自得其樂的性格

文化設計了目標和規則,然後大量的閒暇需要轉換爲樂趣,光是機會還不夠我們更需要善用機會的技巧,我們必須知道如何控制意識。“大多數人都不懂得如何培養這種技巧,置身於五花八門的休閒設施中,大多數人仍然覺得生活很無聊,甚至還有一種說不出的挫敗感,這個事實向我們揭示了最優體驗的第2個條件,一個人重組意識,達到心靈的能力,這便是自得其樂的性格。”

每個人控制意識的潛能不一樣。一部分或許是遺傳的問題,有些人天生集中精神能量的能力就比較差。注意力失調,不僅妨礙學習,也是心流體驗,不易產生,控制不了精神能量的人,既無法學習,也找不到真正的樂趣。但是如果過度自覺和以自我爲中心,也很難進入心靈狀態,他們的注意力太僵化,無法投入到活動本身,自我吸納了太多的精神能量,不受羈絆的注意力,又嚴格受到自我需求的引導。

追求樂趣的阻力除了因爲上面個人心理的因素,還有自然環境與社會因素的制約。有兩個用於社會病理學的名詞,描述使心流難以產生的狀況——失範與疏離。

“失範”是指行爲規範被擾亂的社會狀況。當什麼可以或不可以,所以混淆不輕時,人的行爲舉止就會變得反覆,無常沒有意義,靠社會規則建立秩序的人就會感到焦慮,“失範”的現象會在經濟崩潰或本土文化遭受外來文化摧毀時出現,當經濟急速繁榮注意勤儉的舊的價值觀被推翻時,也可能發生。

“疏離”在很多方面恰巧相反,它是一種人們被社會體制逼迫而採取本來目標相悖的行動狀況,一個工人爲了養家餬口,不得不在生產線上重複千百遍單調無聊的動作,這就很可能產生疏離感。

另外雖然有些人天生因爲遺傳的作用具有自得其樂的性格,但是快樂還是可以學習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與心流之間的關係十分明顯。

童年時期所受的家庭影響,也能決定一個人體驗心流的難易。

"有助於產生最優體驗的家庭環境,具有5個特點:

第一是'清晰",青少年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在家人互動關係中,目標和回饋都毫不含糊。

第二是"重視",孩子覺得父母對他們目前所做的事,他們的具體感受與體驗都有濃厚的興趣,而不是因爲巴望他們將來唸一所好大學,找一份高薪的工作。

第三是“選擇”,孩子,覺得自己有很多選擇,包括不聽父母的話,只是他們得準備好自己承擔後果。

第四是“投入”,亦即讓孩子有足夠的信心,放開自衛的護盾和自我意識,全心全意的去做他感興趣的事。

最後是“挑戰”,也就是由父母爲孩子安排複雜漸進的行動機會。這5個條件構成所謂“自成目標的家庭環境”,因爲它們提供了享受人生樂趣的理想訓練。"

明確目標、回饋、控制感、全神貫注,並着重於事物本身動機及挑戰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通常更能掌握生活的秩序,享受心流。

第四、自得其樂的性格可以使人在困頓中也能體驗快樂

“自得其樂的性格最大的特徵就是,他們能在一般人無法忍受的情況中找到樂趣。”這是如何做到的?

“他們都能把悲慘有客觀條件轉變成可以控制的主觀體驗,才得以生存下去;他們正是依心流的藍圖行事。首先,他們密切關注環境中的細節,並從中發掘可以跟他們有限的能力搭配的行動機會;然後制訂出一個現實狀況所能容許的目標,通過所得到的回饋,密切注意一切進展。只要一實現目標,他們就提高賭注,爲自己部署複雜的挑戰。”

所以面對困頓的環境,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心流。前提是必須找到投注精神能量的新方向,一個不會受到外來力量影響的方面,以便肯定自己的控制力,主觀上仍然保持自由,在最不堪的情景,也能變成心流體驗。作者舉了好多人的例子,在監獄裏背誦自己寫的詩句,在腦海裏跟自己下棋。每天靠想象打一局十八洞的高爾夫球等等。

作者分析道:“一種自我意識不到的個人主義,或者說是有方向感、充滿自信的目標,擁有這種特質的人,無論處於什麼情況下都會全力以赴,而且不會把自己利益放在第1位,因爲這些人的動機在於行動本身,所以不易受到外來威脅的干擾,他們有足夠的精神能量可以對周遭環境的客觀分析與觀察,也比較可能從中發現新的行動契機。”

20世紀偉大的哲學家羅素再講述他覓得個人幸福的過程中說:“我漸漸學會對自己和自己的缺點漠不關心,我漸漸把越來越多的注意力放在外界事物上,例如世界的狀況,各式各樣的知識和我喜歡的人。”

我們想找到自己的心流體驗,可以自己培養這種能力,但這需要經由不斷練習和約束。

悟:個人所處的文化背景及性格都影響着我們尋找心流的能力。找到自己的心流活動,通過學習來控制自己的意識,經過大量練習與反饋強化自己的行動力,並且不斷對目標提出挑戰,向更高的目標成長。

五、心流活動處處有,關鍵是用心去發現

(一)感官之樂:改善生活品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學着去控制身體和感覺。

”科學家估算人類心智處理資訊與學習的能力,認爲打造這麼靈敏的一具機器需要數億美元。而身體的價值更珍貴之處,及因它是一切體驗的來源及實 際生活記錄。身體能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產生樂趣的潛力。很多人都忽視這種力量,因此從不運用自己的體能裝備,把身體制造樂趣的能力束之高閣。感官不加訓練,就只能提供混亂的資訊。“

“但一個人一旦掌握了身體所能,學習爲肉體官感建立秩序,精神熵的現象就會一掃而空,變爲充滿樂趣的和諧。”

“每種文化都會發明一些既能產生樂趣,又能發揮身體潛能的活動。但是光靠身體的動作是不能產生心流的,一定要投入心靈的力量纔行。無論什麼運動,必須培養適當的技巧,並集中注意力。這需要心靈提供相關的思想、動機、感情,以及充分的自律。”

如果不培養相關的技巧,也便難以通過身體的運動產生心流。

1、動的樂趣:步行可以樂無窮

不論多麼簡單的體能活動,都能產生心流。只要按心流的構成要素,去規劃這項活動。比如步行。

首先給步行一個清晰的目標,“諸如行程的選擇、要去什麼地方、走哪一條路。路線確定以後,還可以選擇在哪裏停留,注意哪些特定的路標。如何用更輕鬆的方法移動身體,用較少的動作得到 較大的鍛鍊效果。

其次評估進度所需的回饋包括:走完預定距離的速度有多快或多輕鬆,沿途看見多少有趣的景物,路上產生哪些新觀念或新情緒。讀到這兒我忽然想起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就是一位馬拉松愛好者,他寫了一本書叫《當我跑步時我談些什麼》。可見步行時想到的觀念或情緒也可以記錄下來,這也是對個人生命歷程的一種紀念。

再次活動必須有挑戰性。活動所具備的挑戰就是迫使我們全神貫注的力量。城市裏的地形也許比不山區的地形的有體力和技巧的挑戰。但城市的地形雖不具有挑戰性。但可以開發其它樂趣。比如羣衆的社會刺激、都市環境中歷史與建築的背景。也可以瀏覽櫥窗,觀察他人,思考人際互動的模式等等。不同個性和文化背景的人會有不同的選 擇。“樂趣不在於在‘做什麼’,而在於你‘怎麼做’。

2、愛到最高點:“所謂‘愛使世界運轉’,事實上就是說,人類行爲直接或間接都靠性需求來推動。

“但性是否一定帶來樂趣呢,這卻與當事人的意識發展有關。”

作者指出性愛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肉體享樂。第二個層次追逐浪漫愛情。第三層次是情人間真正的關懷。

第三層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提供一生一世用之不竭的心流經驗。

"把對方當做獨一無二的人瞭解對方、幫助對方、完成對方的目標,從中發掘樂趣。這個層次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提供一生一世用不用之不竭的心流經驗。”

“如何維持愛情的新鮮感呢?雙方關係要樂趣盎然,複雜性一定得到提高,主要是學習新的技巧,充實雙方的感情,而要增加複雜性雙方就得不斷在自己和對方身上尋求新的潛能,要達到這個目標,他們就必須在彼此身上投入更多的注意力,瞭解伴侶的思想,感覺與夢想,這是一種持續的努力,是一輩子的事情,當一個人真正開始瞭解另一個人時,他們就能一起開始各種冒險:一塊兒旅行、閱讀同樣的書、撫養子女、擬訂各種計劃並付諸實現,這些事會越來越有趣,越來越有意義。”

此外作者高度讚揚了東方的宗教,與瑜伽瑜伽與武術運動,稱它們便是東方向內轉向控制心靈的一種運動。但是它們與心流卻有本質區別。心流重視強化自我;瑜伽和很多其他東方靈脩追求的卻是泯滅自我。

3.視覺之樂

“任何可經由神經系統辨識的資訊,都能帶來豐富多變的心流體驗。”

“有系統的培養視覺潛力,看的技巧永遠是樂趣的泉源。”

古典詩人米蘭德寫出了觀察自然之樂:“照耀我們的太陽、星辰、大海、迤麗的雲以及點點火光,無論你活100年還是隻有幾年,都不可能看見比這更崇高的東西。”

視覺藝術是訓練這些能力的最好理由,深愛藝術鑑賞之道者,描寫出他們見人之所不能見的感受汲取平凡中的不凡之美。但是如果沒有培養這種必須的技巧,就不可能在視覺藝術中找到真正的樂趣。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它是需要我們努力學習才能擁有的。

4、聆聽喜樂的樂音

“在所有已知的文化中,把聲音整理成悅耳的秩序,是一種改善生活品質的普遍方法。”

“聆聽音樂最初往往只是一種感官體驗。這個階段,我們對什麼樣的聲音會產生愉快的反應,完全受神經系統中的基因控制。”

音樂下一層次的挑戰,乃是“聯想式”聆聽。在這個階段,聽者必須培養根據聲音模式,擬想感情與意象的技巧。

最後一層叫作“分析式”聆聽,注意力已經脫離了感官與情節敘述,轉而投注在音樂的結構元素上,這一層次的聆聽技巧是辨識作品淺藏的秩序及達成和諧的方法。一個人一旦培養了“分析式”的聆聽技巧,享受音樂的樂趣的機會變成幾何級數增加。

創造聲音和諧之美的能力與潛存於社會秩序下的抽象和諧之間有密切的關係,學習把精神專注於優美的節奏與和諧中意識的秩序才能得到建立。

5、美食之樂

食物也可以調和情緒,世間所有美食都是根據這一觀念發明的。

吃出學問:培養對食物的品味跟培養其他技巧一樣,需要投入精神能量,這份投資會換得數十倍價值的複雜體驗。懂得享受喫的樂趣的人,會漸漸培養出對特定食物的興趣,並樂於瞭解它的歷史與特色。

我們竟由身體去了解別人和這個世界,這其中也有幾大的樂趣,身體器官已演化爲只要運用感官就能產生積極的情緒,在整個組織中產生和諧的共鳴。

一個清醒的時間有限,選擇適合自己的去培養足夠的技巧,從身體的各種能力中求得樂趣。

(二)思維之樂

“人生的美好也可以由挑戰我們思考能力的資訊所引起。培根說過,好奇心(所有知識的種子)乃是愉悅的最純粹形式的反映,不僅身體的每一種潛能都可以構成心流活動,心智的每一運作也都能產生獨特的心流。”

在現實中,心靈會經常處於混沌狀態。在獨處無須集中注意力時,心靈沒有秩序的原貌就會顯現。它無所事事,如脫繮野馬,往往停留在令人痛苦或困擾的思緒上。而避免意識混亂的最好辦法,就是培養能控制心靈運作過程的習慣。

1、記憶扮演了控制心靈的重要角色

記憶科學之母布努埃爾說:“生命沒有記憶,就不能算是生命......記憶是我們的凝聚、理性、感情,甚至也是我們的行動少了他,我們什麼也不是。”

“任何心靈的心流都直接或間接的與記憶息息相關”。記憶的樂趣在於它有助於實現目標並且建構意識的秩序。

“一個人,倘若沒有值得記憶的是,人生就會變得貧乏。記憶中儲存足夠資訊的人是獨立自足的。”

“多位最具創意的科學家,都以能記憶大量音樂、詩歌及歷史資訊的著稱。一個能記住故事、詩詞歌賦、球賽統計數字、化學方程式、數學運算、歷史日期、《聖經》章節、名人名言的人,比不懂得培養這種能力的人佔了更大便宜。他總有辦法自娛,從自己的心靈內涵中尋求意義。除此之外,一般人也喜歡這種人作伴,因爲他們會與人分享心靈的資訊,幫助互動的對象,建立意識的秩序。”

那麼如何使記憶更有價值?選擇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題材入手,你決定自己想記住某個資訊,它就會接受你的控制。“心愛的故事和詩詞隨手可得,能爲人帶來踏實的自信。若把它直接儲存在記憶裏,這種擁有的感覺或更恰當的說,與記憶的事物密切相連的感覺會變得更強烈。”

2、思維遊戲

“記住一些事實,若不能把它們歸納成某種模式,建構它們之間的相似性與規律性,仍然沒有用。”

文字是建造象徵體系的“積木”,使抽象思考成爲可能,並擴大了心靈儲存刺激因素的空間。若缺少整理資訊的體系,即使最清晰的記憶也不能阻止意識陷入混沌。

記憶很重要,總結規律建立一個知識體系更重要。“哲學與科學的興盛與發展,只因思考帶給人愉悅“。

偉大的思想家看重思考樂趣。德莫克利特說:“思考美的事物或新觀念真有如天神”;“力量與金錢不能帶來幸福,幸福存在於正確與多樣性之中”;“發現一個真理,勝於擁有波斯王國。”他認爲快樂與自信能使人心無恐懼,因此是最高的善。

當一個人學會一套象徵體系並且有能力加以運用時,他就在心靈中建造了一個隨時與他同在自給自足的世界。

“心靈若能自成一套規則對正常生活也大有好處,缺少內心象徵體系的人很容易被媒體宰割,不能 爲自己提供資訊的心靈只能在混亂中隨波逐流。”

3、文字遊戲

要精通一種象徵體系該從何着手?主要看你對哪個領域的思想有興趣。比如文字這種遊戲。

談話的藝術

是以文字改善生活的實際方法。“口才能使人際交往更覺充實,也是一種人人學得會的技巧。”

讀詩,開啓一扇心靈的窗。

“語言最主要的創造作用在於詩歌,每晚讀詩對心靈的作用,就像跟每天用健身器材鍛鍊身體的效果相同,找到能打動你的心的一段或一句,有時甚至一個字就能開啓一扇新的窗,給你一個觀看世界的新角度,讓心靈開始一場新的歷險。”

創造一個文字世界

“書寫的主要功能是創造資訊,傳遞反倒其次。過去,有學問的人用日記和私人信件把感受訴諸文字,給自己一個反省一天生活的機會。我們寫在日記或信件中的資料,若非通過書寫是思想緩慢而有機的成長過程,觀念根本不可能出現。”

“爲寫作而寫作,不能說是浪費時間,最重要的是他提供給心靈一種表達途徑,讓一個人用方便記憶的方式記錄事件與感受,以便日後重溫它,也是一種分析與瞭解體驗的方法,一種建立體驗秩序的自我溝通。”

“寫作是在情緒紊亂中塑造秩序的一種治療方法,作家體驗心流的唯一方法,很可能就是創造一個可以全心投入的文字世界,把現實的煩惱從心靈中抹去。”

4、挖掘歷史寶藏

“記憶是文化之母,他的長女是希臘神話中的歷史之神克里歐。她負責井然有序的記錄過去的事件。觀察記錄,保存生活中大小事件的記憶,乃是整頓意識秩序最古老的方法。”

擁有過去的記錄,對提升生活品質極有幫助。它把我們從”現在“這個暴君的魔掌下解救現來,使意識能再度造訪過去。它讓我們挑選、保存特別愉快而有意義的回憶,從而創造一個能幫助我們面對未來的過去。

每個人都是他個人生命的歷史學家。心理學家埃裏克森認爲,人生週期在最後階段,追求整合,也就是把一生中完成的與未完成的事,整理成一則有意義而專屬於自己的故事,卡萊爾寫到歷史就是不計其數的個人傳記的精髓。

記住過去不僅是創造與保存自我認知的唯一工具,也能成爲樂趣的泉源,對提升生活品質極有幫助,記錄自己對過去的印象,成爲真正的業餘歷史學家。

5、普通人也可以研究科學與哲學,不必在乎業餘與專業的區分

業餘與專業

業餘者一詞源自拉丁文動詞“amare"(愛)指一個人喜愛他所做的事;而同樣,“愛好者”源自拉丁文動詞“delectare"(在......之中找到愉快),也就是一個能從特定的活動中找到樂趣的人。這些字眼,最早的意義着重的都是體驗,而非成就。

每個人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嘗試,儘可能享受其中的樂趣,卻不一定要成爲專家。比如科學,不一定非得科學家去研究,平常人如果對某一方面感興趣,也可以去選擇這項活動去做,並可能在做的過程中體驗到心流的狀態。看似高深的哲學也是如此。

“只要學習是發自肺腑的感覺,非但毫不費力,還能帶來樂趣。”

以上是心智活動可以製造樂趣的途徑。“不論性別、種族、教育程度、社會階層,人人都有運用四肢與感官的能力;同樣,所有希望控制心靈和思維的人,也都能自由運用記憶、語言、邏輯、因果律”。

人需要活到老,學到老。“放棄運用象徵技巧的人永遠不可能獲得真正的自由。他的思考會受鄰居、報紙社論、電視節目所左右,他會被專家學者牽着鼻子走。而學習的目標是爲了瞭解周遭的事物,從個人經驗中發掘意義建構價值觀思考者,會從這裏面找到深邃的樂趣。”

(三)工作之樂

意大利有句俗語說:“工作可以使一個人高貴,也能把它變成禽獸”。這則諷喻適用於所有的工作———一方面良好的工作需要高度的技巧,並能提升自我的複雜性;另一方面,被迫做不需技巧的工作,往往造成精神熵。

卡萊爾說:“找到性情相契工作的人有福了,這是人生在世所能祈求的最大福佑。”弗洛伊德則把這句至理名稍作修正說:“快樂的祕訣是工作與愛”。

如何能把工作化爲樂趣

首先改變工作觀念

我們投注在物質目標上的精神能量越多,達到目標的希望就越不可及,我們必須耗費更多的心靈與體能的勞動以及自然資源,才能滿足不斷提升的慾望。而減少慾望,接納當下,做好手頭的事兒,併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賦予其樂趣,才能使日常工作成爲一種接近心流的活動。

改變工作觀念,把工作當做最優體驗的主要來源。

豎立積極樂觀的觀念,告訴自己”我很自由,我的工作很自由,因爲我做的都是我想做的事”。並且在工作中發現新事物,樂趣根植於複雜度的增長。馬克思說,工作是唯一創造人性的途徑。而莊子“遇”的觀念,是生活的正確方法——不計較外在的報酬,自然而完全的投入。如“庖丁解牛”,遇到神祕巔峯並非如超人般一蹴而就,而是靠逐漸把注意力集中在周遭環境中的行動機會,等到技巧見真完美,一切動作就完全像發乎自然給人出神入化之感。

把躲不掉的工作變成了複雜的活動,發現被別人忽略的契機,從工作中全神貫注磨礪自己的技巧,自己深深沉浸於互動中,使自我強大。再不堪的工作也樂在其中。

其次像遊戲一樣去工作

“工作越像遊戲————亦即有變化、適度,而有彈性的挑戰,目標明確,有立即的回饋,樂趣就越多。”

通過工作提升生活品質。需要兩項輔助策略,一重新設計工作,使他儘可能接近心流活動,如一個家庭紡織作坊,要求每個成員設計各自的圖案,他們的工作引人入勝,是因爲它不斷提出挑戰。二注意進一步改善技巧,選擇可行目標。

最後有效使用閒暇時間

“目標回饋遊戲規則與挑戰能使人投入全神貫注忘我。我們每年浪費了數以百分計的人類意識,這麼大的能量本來可以用來完成更復雜 的目標,卻浪費在模擬現實的刺激追求上。”看電視,電子遊戲,還有在網絡瀏覽無意義價值的資訊,應該都在此列。

一個人要能自行控制工作與閒暇。從工作中發掘樂趣,不浪費閒暇,人生纔會有價值。

(四)人際之樂:獨樂、衆樂各有情趣

生活的品質主要由兩大因素決定:我們如何體驗工作及我們與他人的互動關係。正如弗洛伊德爲幸福所開的處方:“愛與工作。”

微妙的人際關係

“活着”的拉丁文說法是:“inter hominem esse",直譯是"在人羣當中";“死亡”的說法則是“inter hominem esse desinere",意爲“不在人羣當中”。

人生而合羣:

“社會科學調查的結論一致認爲,人在有朋友、家人或任何人爲伴時最快樂。人類求生越是依賴知識共同分享,共同分享學會的一切就越有利。”

他人是地獄

合羣的黑暗面:最痛苦的體驗也跟人際關係有關。最大的痛苦和快樂都是其旁人引起的。

一個人之所以重要,並不僅僅是因爲他能幫助我們實現目標;只有在我們因一個人本身的優點而重視他時,他才能成爲最豐富的幸福泉源。不要依賴別人的情愛和認可,才能不會受制於他們對待我們的方式。

重新制定規則:

任何人際交往情況可以藉着重新制定規則而改變。

寂寞之苦

這個問題主要是講一個人獨處時若無所事事,便會產生精無法忍受的空虛感。而“內在維持心靈秩序,需要找有意義的事來做目標,全神貫注去做,通過回饋及技巧的提升挑戰,找到樂趣。這便是進行了一項能夠自我成長的活動。這便 是孤獨的解藥。

“對控制體驗能力最大的考驗就是,一個人在獨處而沒有外來需求幫助組織注意力時,採取什麼對策。一個人若永遠不覺疲倦,不需要靠有力的環境替他製造樂趣,就通過了創意人生的考驗。”

在成長的同時享受人生,就是從人生必然會出現的精神熵現象中,創造更高的秩序形式。不要把新挑戰看成需要壓抑或逃避的東西,而是一個學習和改善技巧的機會。肉體的精力隨年齡漸長而衰退,這代表我們應該把精力從操控外在世界的野心轉向對內心真相做更深入的探討。

馴服孤獨

英國哲學家培根引用一句俗語說:“喜歡獨居的人,不是野獸就是神。”倒不一定是神,但一個人若能從獨處中找到樂趣,必須有一套自己的心靈程序。

整頓注意力,不讓精神上損害心靈,爲自己安排時間表,是意識一直集中於能處理的工作上,生活就成爲一股涓涓不斷的心流。

給自己不斷設置挑戰,從中學到新技巧

天倫之樂

弗萊徹說:“我們愛的人最有能力傷害我們。”

家庭是我們最先接觸到的單位,在很多方面也是最重要的社交環境,所以生活品質也大部分取決於我們能否從親人間的互動關係中找到樂趣。主要由家人在相互關係和彼此追求的目標上,投注多少精神能量,後者更爲重要。

婚姻是妥協的開始

自我本來就是目標的整理和與總和,在一段感情關係開始調整個人目標後,必然會帶來自我的改變。

爲情感而廝守

在家庭生活中要有享受樂趣和成長的機會,好的家庭一定要能幫助成員培養充實的自我。

環境決定婚姻制度

實行一夫一妻制及是因爲科技社會建立在貨幣經濟上,時間已證明這種婚姻制度理方便。

忠於最初的承諾

接受限制就能得到解放家庭要提供心流,必須先有存在的目標。

要先有積極目標,才能使父母子女集中精神能量,攜手努力。比如建一幢理想的住宅,讓孩子儘可能接受最好的教育。家庭若要使這些目標變成助長家族成員利好 性的互動關係,必須通過獨特化與整合的過程。所謂獨特化,就是鼓勵家族中每個人發展自己的特質,發揮最高的技巧,並建立個人目標。整合則正好相反,它確保一個人身上發生的變化也能影響到其他人

共享目標必須儘可能反映各個成員的目標。比如共同外出的活動。

發掘新挑戰,只需改變一下喫睡購物的習慣,需要談談新的話題,結交新的朋友。必須多注意伴侶本身的複雜性,從更深的層次上了解對方,對歲月造成的無情改變,表示同情和寬容,並給予支援。

父母跟子女的關係也需要不斷增加挑戰與技巧。解決青少年問題的關鍵幫助他們成長的事情中找到樂趣。

家庭使感情的避風港,一家人擁有共同目標和開放的溝通渠道,就能在信任的氛圍中,逐漸擴充了行動的機會,使家庭生活成爲樂趣洋溢的心流活動。

朋友之樂

尋找同儕認同。不爲自己的目標而患得患失。他不在期待中迷失自己,並選擇自己應付的實際挑戰,積極向上應付挑戰。從而獲得同儕的認同。

活動分爲實用性活動與表達性活動。實用性活動適用於有效地適應環境,它是基本的求生工具,讀書、寫字以及科技社會的專業知識都屬於此類。表達性活動指的是,試圖把主觀體驗呈現在外的行動。可以使我們覺得觸及真正的自我。

我們選擇的朋友都是擁有終極目標的人,和朋友們一起進行表達性的活動,如唱歌、跳舞、說笑話、打保齡球。面對這樣的朋友,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會自己由的感覺,瞭解真正的自我。現代婚姻的理想是把配偶當作朋友,最好的朋友就是自己的配偶。

友誼也是神祕的冒險。現代人的友誼很少能維繫到成年以後。我們的職業的流動性及專業化和狹隘,無法培養長期的人際關係。學生時代的好友,多年後即使見到面,大家共同點已經很少,往往就只剩甜蜜與苦澀交雜的回憶。人生到了後期,友誼就很少出於偶然;它跟工作或家庭一樣,必須努力培養。

胸懷大我

先改變自己,再改變世界

一個人只有把精神能量投注在與別人共同擁有的目標上,才能成爲家庭或友誼的一份子。在滿足個人心願之外,同時還要幫助別人。

一個社羣之所以好,不是因爲它科技先進、物質富庶,而是必須提供儘可能從生活各個方面享受樂趣的機會,同時讓人在追求越來越大的挑戰中,發揮個人的潛能,才能稱得上好。


(五)挫折中如何自得其樂

人生的悲劇在所難免,但遭受打擊未必與幸福絕緣

主觀體驗不只是人生的一個面兒,它就是人生。物質條件只是次要的,它們只能通過體驗,對我們產生間接的影響;心流卻是直接裨益生活品質。健康、金錢,還有其他物質上的優勢不一定能改善生活;一個人除非先學會控制精神能量,否則這些優勢都發揮不了作用。

扭轉悲劇

亞歷山大大夫所說的,“心靈統治肉體的論調,雖然沒有生物學或醫學的根據,卻是生命過程中最根本的事實。”一個懂得在生活中找到心流的人,即使在全然絕望的情形下,也仍然能找得到樂趣。

苦難是人生的契機:

自己設定目標,並不斷求得進步。學習與工作都是強大的心流泉源。投入其中,可對抗人生苦難。

把控制意識看作最重要的目標,接受限制,嘗試克服限制,避免重複過去所犯錯誤,努力包容自己,也包容別人。

第三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些亟待發現的東西,人生最棒的事就是了解自己,每個人都應該瞭解自己親自體驗生活的每個形式。每個人都必須受過苦,才能成爲真正的人。知道什麼時候說話,說些什麼,什麼時候又該保持沉默。控制意識,建立自我與上帝溝通的橋樑。

疏解壓力

一個人面對壓力的態度,就稱爲他的適應能力或適應方式。對抗壓力有三種不同的支持來源。

第一種外來的助力。尤其是社會給予的支持。一個人應對壓力的態度就成爲他的適應能力或適應方式,外部支援效果不大,關鍵在於自我控制,積極面對。

第二種是個人的心理資源,包括智能、教育水準以及其他相關的人格因素。

第三種最重要是個人的適應策略。可分爲積極、消極兩大類。積極的反應稱爲“成熟型防禦”,其他學者也稱之爲“轉換型適應”。消極反應稱爲“神經過敏型防衛”或“退化型適應”。很少人會用一種策略渡過難關。每個人應用策略的能力有別。

把不幸的災禍變成幸運的契機,是一種難得的天賦才能。他們的力量來自於彈性和勇氣。勇氣是應變的開始,堅持自己深信不疑的事,不在別人的反對下退縮,把困境轉變爲樂趣盎然的挑戰能力。

化腐朽爲神奇

不如意事常八九

把無秩序的力量轉變爲可以利用的形式。自我的完整,取決於把中立或破壞性事件轉變爲對自己有利狀態的能力,勇氣,彈性,堅韌不拔,成熟型防衛或轉換型適應都不可或缺。

適應技巧會隨年齡增長:

自行選擇目標,建立堅強的自我,任何外來的失望都不能撼動。這股力量對一部分人來說來自認同家庭、國家、宗教、意識形態而確立的目標。對於其他人而言,來自精神一套和諧的符號系統。

化危機爲轉機:

第一,不自覺的自我肯定。

深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一點不以自我爲中心。精神能量不用於控制環境,而是致力於尋求一種與環境和諧共存的途徑。對環境也有掌控能力,不把環境視爲敵人,也不堅持把自己的目標和企圖必須凌駕於一切事物之上。

第二、注意力集中於外界

注意力隨時保持警覺,不斷處理來自周遭環境的資訊。注意焦點仍由個人的目標決定,但尤需保持開放的態度,隨時注意外界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

開放的態度使是一個人更客觀,能注意到變通的可能性,自覺是周遭環境的一部分注意力。從自我轉移出去,沉浸在環境中。

第三、找尋新的出路

應付造成精神熵的狀況,有兩種基本的方法:一種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阻撓我們實現目標的消除障礙,消除它,並重建意識的和諧;另一種是把注意力集中於整個狀況,包括自己在內,探討有沒有其他更合適的目標,尋求不同解決之道。

俯拾皆是的契機:

人生各種狀況都可能成爲成長的契機。做好隨時迎接意外的準備。只要懷着不以自我爲出發點的信心,對環境保持開放的態度,充分投入,出路自然就會鋪展在你眼前。人生初始就有種種預設的期許,無法實現目標又該怎麼辦呢?除非我們能像密切注意畫布上變化的畫家一般,對周遭的一切付出關心,根據事物直接給我們的感覺加以評估,不受成見拘囿,否則就不可能控制察覺到其他的可能性。

培養自得其樂的性格

一個能從生活中找到樂趣的人,和一個被生知壓垮的人之間的差別,無非是外在因素的綜合和個人對這些因素的闡釋,也就是由他把挑戰視爲行動的契機所造成的。

自得其樂的人傾向於把潛在的威脅解釋成充滿樂趣的挑戰,因此得以維持內在的和諧。這種人的特質是永不覺得厭倦,很少感到焦慮,投入周遭事物,並經常處於心流。自得其樂的人主要目標從意識評估過的體驗中湧現,並以自我爲依據確立目標,選擇目標與認知的挑戰有關,全神貫注,避免過於自我,從當前體驗中尋求樂趣。這需要培養技巧,擴充自己的能力,不斷追求成長。

悟:人生樂趣多,關鍵找適合。自得其樂好,培養才收穫。選定一目標,堅持要去做。做中多反思,達成再挑戰。莫貪功與利,只見功夫長。日日是好日,行在目標裏。不知不覺中,幸福已來臨。


六、追尋生命的意義:找到人生主題,化整個生命爲統一的心流體驗

能在一種活動中達到心流,並不通用保證這個人在人生其他方面的表現也會有相同的水準。如果不能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相互銜接的活動,只能產生支離破碎的樂趣。這一步要做到的就是化整個生命爲統一的心流體驗。

如果一個人決心實現一個困難的目標,所有其他目標都是爲這個大目標而存在,他就會投入所有的精神能量,培養實現這一目標所需的技巧,那麼所有的行動與感受就會形成蔚爲和諧的整體,人生各個不同的部分也會契合無間。不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每種活動都深具意義。

每個人都可以自己賦予生命的意義,找尋自己最終目標。

最終目標只要能爲一生的精神能量建立秩序,它本身是什麼並不重要,只要方向明確,行動規則清楚,注意力集中

(一)何謂意義?

意義這個詞可以做三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指涉一個最高的目標或重要性。

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尋求意義”:不論它本質,不論它來自何處,只要找到一個統一的大方向,人生就會有意義。

第二種解釋指的是個人企圖最後指的是一種有秩序的資訊。創造意義就是把自己的行動整合成一個心流體驗,由此建立心靈的秩序。重要的是經由目標,集中精力投入一種實際而行而充滿樂趣的活動。

心流的首要條件便是行動必須有目標。找到一個能統一所有的目標的方向還不夠,我們仍必須不屈不撓地面對隨之而來的每一個挑戰。

企圖一定要轉化爲行動,需奮鬥。“一個人制定目標完成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沒有爲實現目標而努力,不讓自己的精力消散或浪費掉。”英國浪漫詩人布萊克說:“心中有慾望卻不付諸行動的人,是在毒害自己"。

最後一種解釋指的是一種有秩序的資訊。

這是前兩種的結果。知道自己要什麼,並朝這個方向努力的人,感覺、思想、行動都能配合無間,內心的和諧自然湧現。

方向、決心加上和諧,就能把生命轉變成天衣無縫的心流體驗,並賦予人生意義。

(二)培養方向感

在生活中爲每天所做的事情找到統一的方向,吸引自己的精神能量。

1、文化有三個階段

“知覺”、“觀念”、“理想”,每種文化都有一套意義體系,幫助個人規劃目標的實現。

知覺階段的文化對現實的觀念,以滿足感官爲整合的主軸。傾向於享樂主義及功利主義,以具體的需求爲主要考量,以樂趣與實用性爲主,很少考慮到抽象原則,他們所謂善就是愉快的感覺,對理想化的價值觀則抱着不信任的態度。

觀念階段的文化輕視具體事務,全心追求非物質及超自然的目標。主張禁慾並超越對物質的關心。一般人的注意力都投注在宗教或觀念上,如何生活得更好對他們而主並不構成挑戰,心靈的澄明與堅定,纔是真正值得追求的目標。

知覺與觀念文化的差異就是知覺在於謀利,觀念在於具有政治上的效用。保存二者優點,彌補兩者缺點,索羅金稱之爲“理想文化”。它能結合具體的感官體驗,而仍然保持對精神目標的尊重。

一個人是物質主義者還是觀念主義者,或許並不重要,如何區別與整合自己的目標才最重要,複雜性取決於一個體系,如何發揮它的特色與潛力,還有不同特色之間的關係。

2、建立複雜意義

研究一般人如何發展自我觀念,人生的長期目標等專題的心理學家,有一個共識,每個人剛開始都只想到求生,保持身體及其基本目標的完整性,這是人生的意義,很簡單,就只是求生,求舒適,求享樂而已。當身體的安全得到保障後,一個人就可以擴張意義系統,包括家人、鄰居宗教或種族等團體的價值觀。這一步驟雖然通常會要求個人認同傳統標準與規範,但人仍能提升個人複雜性。下一步又發展到個人主義的反省。個人再次轉向內心,從自我尋求權威與價值標準的新基礎。他不再盲目認同開始發展獨立自主的善惡觀念。這時人生的主要目標,變爲追求成長、進步和實現潛能。前面各步驟都已臻至圓熟,第4步才能展開,這是最後一次脫離自我,認同他人及宇宙共同的價值觀。在這個階段極端個人化的人———就像修行功德圓滿,聽任河水控制船行方向的佛陀———終於心甘情願,讓自己的利益融入大我的利益之中。

這套建立複雜意義系統的過程首先精神能量投注在個體的需求上,精神秩序就是享樂的同義詞。這一層次完成之後,注意力就可以轉移到社羣目標上,以及在團體價值觀中具有意義的事。這時宗教、愛國心,別人的接納與尊敬都成爲內在秩序的變數。這套辯證過程的下一個動作又回到了自我:個人對較大的人羣體系產生歸屬感以後,開始覺得發掘個人極限變成一項挑戰,這促使他追求自我實現,並嘗試不同的技巧觀念與訓練。在這個階段,樂趣已取代享樂成爲主要的報酬。但因爲一個人在這個階段又成爲追尋者,中年危機很可能隨之出現,他可能轉業,個人能力的極限也構成了越來越沉重的壓力,從這時起,個人已準備最後一次改變精力的方向:他也知道什麼事自己能做,什麼是光憑一個人的力量做不到,最終目標是跟一個超乎個人的體系————一種主義,一種觀念,一個超越的整體而合爲一。

並非每個人都能沿着這個複雜競爭的螺旋梯爬到頂。一部分,人永遠停留在第一階段。大多數人可能在第二階段就覺得很舒適,較少的人攀升到反省式個人主義的第3層,達到與宇宙價值觀結合的境界者更少。

上述4個階段,對意義按照複雜度漸次增加而顯現的過程做了極爲簡單的描述。個人的生活包含一連串不同的遊戲,代表不同的目標與挑戰,會隨着個人漸趨成熟而改變。複雜性需要我們投入精力培養與生俱來的技巧,學習自制與自立,意識到自己的獨特與極限,同時我們也需要投出精力去認識和了解個人疆界以外的力量,並設法與之配合。

(三)下定決心

目標決定努力的方向,目標一定要先受重視才能發揮作用。心流體驗也是如此,目標與努力之間有對應關係,開始時靠目標證明努力的必要,到後來卻變成靠努力證明目標的重要性。

凡事能無視痛苦和失敗堅持下去的人,他的人生就有可能成爲一股涓涓不斷的心流,一系列有焦點,全神貫注,表裏一致,秩序井然的體驗,從內在秩序中創造出無窮的意義與樂趣。

但隨着文化不斷引進,這種程度的決心越來越難達成,主要是因爲競爭的目標太多。

所以一個人一定要認識你自己。德爾菲神廟的門楣上,就刻着“認識你自己”幾個大字。我們面臨多樣的抉擇,個人的自由因而大爲擴張,但吸引人的選擇機會一多,不可避免的會帶來方向搖擺不定的結果。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發掘自己的終身終極目標。經過嘗試與犯錯經過努力學習,我們才能把紛亂的目標理出頭緒,挑出能帶給行動方向感的那一個。

認識自己的過程便是一個在嘗試與犯錯並在努力學習中糾正的過程。所以,認識自己也在不斷的經歷體驗中發展自我,不斷認識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當目標太多,爭奪精神能量時,要學會剔除旁技目標,挑出最基本的目標。把無關緊要的枝節目標剔除,併爲保留的目標排定先後次序。

要做到這一點,有兩個基本法則,也就是古人所謂的“行動是生活”和“反省是生活”。沉浸在行動式生活中的人,藉着面對具體的外在挑戰,達到了心流狀態。他們學會信任自己的判斷與能力,並運用與生俱來的直覺,即刻展開行動,只要行動的競技場具有足夠的挑戰,一個人就會在自己選擇的行業中不斷體會到心流。

行動雖有助於創造內在的秩序,但是也不是沒有缺失,一個全心全意投注在實際目標中的人,或許可以消除內心的衝突矛盾,但他的選擇機會也會大大受到限制。比如一個人在事業上成功以後,心中就會想起自己放棄的其它機會,爲升遷而犧牲健康,值得嗎?可愛的子女,一下子變成脾氣暴躁的青少年,我現在坐擁權利和金錢有什麼用?

這時就可以看出反省是生活的好處。

對經驗進行獨立反省,實際評估各種選擇機會及其效果,一直被視爲追求美好人生的最佳途徑。每日數次反省自己的言行,嚴格檢討過去幾個小時內所做的一切事,保符合長期的目標,各種建立自知之明的方法,都以增加內在的和諧爲目標。

行動與反省,相輔相成。在爲一個目標投下大量精神能量之前,首先先提出幾個基本問題,我真的想做這件事嗎?做這件事會有樂趣嗎?在可預見的將來我仍然能從中得到樂趣嗎?我和其他人必須爲他付出的代價值得嗎?完成這件事以後我還會喜歡自己嗎?

(四)重獲內心和諧

目標與決心塑造人生能創造的內心的和諧感,意識中也會洋溢着流動不息的秩序。

發生在人類身上的精神熵,都是因爲覺得該做的事比做得到的更多,或自覺能做到的比環境許可的更多所引起的。一個人處理資訊的能力越強,內在的衝突可能也隨之增加。面臨太多要求、選擇去挑戰,我們會覺得焦慮;但太少時,我們又會覺得厭煩。

如何重獲清明之心?必須建立一貫的人生主題

(五)一貫的人生主題

我們可以根據理性與自由選擇創造和諧。包括海德格爾薩特,梅洛-龐蒂在內的哲學家,都肯定現代人的這項任務,並稱之爲'人生計劃"。意爲有目標指引,塑造個人的一生,並賦予生命意義的所所有行動。心理學家則稱之爲“特有奮鬥”或“人生主題”,這些觀念都指涉一系列跟一個終極目標有關的目標,個人所做的每件事都因終極目標的存在而具有意義。

精神能量與人生主題結合時意識就能達到和諧。但並非所有人生主題具有建設性。

存在主義哲學家把人生計劃分爲真僞兩種。真計劃乃是一個人知道自己有選擇的自由後,根據經驗進行理性的價值判斷所選擇的主題,只要選擇足以代表這個人真正的感覺與信念,他最後選擇的是什麼並不重要。

僞人生計劃指的是一個人因爲覺得什麼事都該做,什麼事別人都在做,所以自己沒有別的選擇,也只好這麼做。

真人生計劃有自發的動機,因自身的價值而被揀選。僞人生計劃則依靠外來的力量推動。

人生主題也有類似的區分。“發現性”人生主題是一個人基於個人經驗和選擇的自覺,自行撰寫行動的腳本。“接受性”人生主題則是按照別人寫舊的腳本扮演,分配在自己頭上的角色,照本宣科,這兩種人生主題都有助於賦予生命意義,但兩者也都有優缺點。

接受性人生主題,在健全的社會體系下能運作的很妥善,但社會體系一出現問題,個人就很可能陷入變態的目標不能自拔,比如納粹劊子手艾希曼,對他而言,人生的意義就是隸屬於一個強大而又組織的制度,其它的事都無關緊要,在太平盛世這種人或許成爲社會棟樑。但是他的人生主題太脆弱,一旦狂妄自大,心智失常的人控制社會問題就暴露無遺,可能會搖身一變變成得力的幫兇,渾然不覺自己的行動,違反人性。

發現性人生主題的弱點屬於另一類型,因爲它是個人自行界定人生方向奮鬥之下的產物,所以往往缺乏社會的認可,他的創新和與衆不同常被世俗視爲瘋狂或具有破壞性。

發現性人生主題個形面時,幾個共同的原則:

首先這種主題往往是早年遭受重大傷害的反應——成爲孤兒、遭人遺棄、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等。傷害本身並不重要,主題永遠不能不能靠外在的事件決定。重要的是一個人對痛苦做何種闡釋。

其次要在痛苦中找出方向,首先我們必須把它解釋成一項可能的挑戰,這種把傷痛的事件轉變爲挑戰賦予生命意義的原動力,亦即從無秩序中發現秩序的能力。

最後不論他爲自己的問題找出什麼樣的出路,都會惠及很多人。這種廣泛利他的解決方式,是精神負熵人生主題的典型特徵,它爲會它爲很多人帶來生命的和諧。

從前幾代建立的秩序中汲取經驗,找到一個避免自己內心被擾亂的模式。文會累積大量的知識——或者說有秩序的資訊,可資運用在這方面。偉大的音樂建築,藝術詩歌,戲劇舞蹈,哲學,宗教,都是以和諧克服困難的好榜樣。但很多人都忽視它們的存在,只想靠自己的力量創造生命的意義。

任何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包含有秩序的資訊,包括各種行爲模式、目標模式,如何成功運用有意義的目標,規範人生的典範的。

《神曲》是談及中年危機及其解決之道的最古老的文獻,但丁這卷帙浩瀚的長詩,開宗明義就寫道:“我的人生旅程的中途,發現自己置身於幽暗的森林,完全不認得路。”接下來的描寫不但扣人心絃,而且在很多方面對中年遭遇的困境,可謂刻畫的入木三分。

首先,但丁在黑暗的森林中徘徊時,發現三頭野獸正垂涎欲滴的在背後窺視他。它們包括一頭獅子,一隻山貓和一頭母狼——象徵野心、色慾和貪婪。換言之,但丁的大敵就是他對權力、性慾和金錢的渴望。爲了避免被慾望吞沒,但丁,拼命的往山上跑,希望能逃脫,但野獸越追越近,絕望之餘,但丁只好向上帝求助。一個鬼魂應他的禱告出現——來者是早在但丁出世前1000年就已經去世的大詩人維吉爾。但丁崇拜這位前輩氣魄宏偉的詩篇,一直視他爲良師。維吉爾告訴但丁:好消息,是有一條路可以走出這森林,壞消息是這條路必須通過地獄。於是他們穿過曲曲折折的地獄之路,沿途看見那些不曾選擇人生目標,或誤把增加精神熵作爲人生目標的人的悲慘下場,這些人就是所謂的“罪人”。

建立進化的觀念:所以我們關注的問題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往哪裏去,什麼力量塑造我們的生活,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們彼此之間我們和宇宙之間有什麼關係?我們的行動有什麼後果,這些都可以用目前的進化論知識做系統的討論,這方面的知識未來還會繼續擴充。

進化的觀點同時指向一個值得我們投入精力的目標。

複雜性除了獨特化,還要整合。未來一代的任務就是開發心靈的這個層面。過去我們學習,把自己跟別人及環境區分開來,現在我們要學習在不喪失辛苦得來的獨特性前提下,跟周遭其他個體及重新結合,未來最大的希望就寄託在宇宙體系是靠共同法則結合的認知之上。認清人類意志的極限,接受與宇宙合作而非統治宇宙的角色,我們就會像終於回到家的流浪者,覺得無比輕鬆,只要個人目標與宇宙心流會合,意義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悟:建立人生的一貫主題,選擇一個值得我們投入精力的目標,最後把個人目標與宇宙心流匯合。總之,真得不容易。還是回到本書的開頭,作者就曾強調過“ 幸福要靠個人的修持,事先充分準備,刻意培養與維護。”這些都需要一個人付出極大的精神能量,具有高度自律和堅強的毅力。還得克服慾望,建立無功利心的行動動機。另外還有個人天性的限制。但是在人生經歷體驗中學習,建立目標,在行動中去尋找,就算達不到作者所說的最高境界,但還是一定會有幸福來敲門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