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12月24日 · 院士潘際鑾與潘家的故事

1927年12月24日,潘際鑾出生於九江。 

地點:潯陽區

類別:人物

潘際鑾像  圖源:南昌大學官網

潘際鑾(1927年12月24日-2022年4月19日),男,江西瑞昌人,中國焊接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南昌大學前校長、名譽校長,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共十一大、十五大代表。主要從事焊接電源、焊接溫度場、弧焊過程控制、焊接跟蹤、焊接冶金研究。被稱爲中國焊接事業的奠基者。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今年4月,聽聞潘老先生去世的消息。當時想寫篇紀念文章,又放棄了。本系列是講歷史的,跟新聞來不及,再者收集史料和醞釀構思也有個過程。

潘際鑾是瑞昌人,潘家的祖屋在原瑞昌縣城的西門口外。在《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12月20日 · 瑞昌市簡史》介紹過,瑞昌歷史上武風極盛,而文風羸弱。千餘年來就沒有一個能拿得出手的歷史名人,除了潘際鑾院士。

有文章說潘際鑾的家庭貧困,有的則說是書香門第。大部分文章聲稱他出生於瑞昌,其實他出生於九江。潘家可以說是書香寒門,潘際鑾的父親潘鳳林是前清秀才,停止科舉後進入鐵路學堂,畢業後就職於南潯鐵路局,從職員做起,先任黃老門火車站站長,因工作勤勉,被提升爲九江火車站站長、九江段段長。後來不知爲何,被降爲普通職員。

南潯路發現售票舞弊案《申報》1921年4月12日

筆者查到了民國報刊上的一篇報道,稱因爲南潯路出現貪污票款的案件,九江站站長潘鳳林被任命爲南潯路計核主任。百年前南潯路職工在九江可是高薪階層,潘鳳林還是鐵路高管,說潘際鑾家庭貧寒,誇張了些。

潘家住在鐵路局宿舍區,也就是當年的琵琶亭一帶。如今的位置,大約是老火車站靠江邊,九江外貿碼頭辦公樓一帶。

潘際鑾在家中行四,他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和一個妹妹。1927年,潘際鑾出生在鐵路局宿舍。1930年,因爲家裏人口衆多,潘鳳林在三馬路蓋了一棟二層樓的磚房,蓋樓借了不少錢,使得這個不算寬裕的家庭一時間陷入了窘迫,但再怎麼說也和貧困搭不上邊。

由潘際鑾題寫校名的九江市濱興小學  筆者攝於2022年10月

潘際鑾6歲時被父親送去讀私塾,7歲(1934年)入南潯鐵路小學讀書。這個南潯鐵路小學,就是現在位於二馬路的濱興小學,當年是教會辦的,原名翹秀小學,至於它爲何成爲了南潯鐵路小學,筆者沒查到淵源,估計是因爲南潯路出資解決職工子女的教育需求所致。天資聰穎的潘際鑾在一年級就獲得了全年級第一名,之後跳級到三年級讀書。

1937年7月,抗戰爆發。1938年6月,武漢會戰打響。當年春天,潘家離開了生活居住了20多年的九江,一去不歸。這一大家子先乘火車到達南昌,再租船溯贛江而上到達泰和縣。潘鳳林在遂川南潯鐵路留守處工作,已在濱興小學讀到五年級的潘際鑾和二哥潘際炎一起考入泰和中學,他的大哥潘錫圭(原名潘際烓)考上浙江大學,隨學校去了廣西。

年輕時的潘際鑾  圖源:光明網

1939年年初,南昌戰役即將打響,南潯鐵路局解散。潘鳳林在昆明鐵路局找到了工作,就帶着一家人跋涉千里到達昆明。至此,瑞昌的潘家離開了江西,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本系列重在挖掘名人與本市、本省的關係,因此潘家的故事,後面僅簡略講述。

潘家三兒二女,堪稱人中龍鳳。老大潘錫圭畢業於浙江大學,其專長是無線微波通訊。抗日戰爭時期,由他指揮架設了昆明到緬甸的重要通訊工程;抗戰後期,被國民政府派到越南當了四年電訊總顧問;解放後,他曾任南京郵電學院副院長,是郵電系統資深權威教授。

老二潘際炎,小學畢業於同文中學,抗戰時期被耽擱了讀書。1945年,他考上了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後入職鐵道部設計局,後來成爲了我國著名的橋樑專家。

老三潘際和是女兒,因抗戰長期輟學,到30歲時卻仍然考上了天津大學,後任湖南長沙黑色金屬礦山設計院高級工程師。

老四潘際鑾,1944年在高中畢業統考中以雲南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機械系。1946年8月隨校轉至國立清華大學機械系,1948年畢業並留校任教。1950年8月至1953年8月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系讀研究生。作爲我國著名的焊接專家,潘際鑾曾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國際焊接學會副主席、中國焊接學會理事長。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老五潘際華也是女兒,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任北京復興醫院副主任大夫、口腔科主任。

1942年全家福,後排左起爲潘際和、潘際鑾、潘際炎和潘際烓  圖源:《潘際鑾傳》

很多人不瞭解,潘際炎和潘際鑾,一起爲九江長江大橋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1974年,在討論九江長江大橋建橋方案時,橋樑專家潘際炎建議採用由他帶頭研製的新型橋樑用鋼,方案被採納。這一新鋼種填補了我國大跨度栓焊鋼橋用優質高強度鋼的空白,爲九江長江大橋鋼樑節約了大量的鋼材和外匯。

由於大橋採用的鋼板很厚,超過了國際鐵路鋼橋的規定。其對焊接質量要求高,焊接難度大。潘際炎的三弟潘際鑾接下了這一任務,經過大量的大型試件試驗,成功地完成了九江長江大橋鋼厚板焊接新技術研究。可以說,九江長江大橋就是潘際炎與潘際鑾兩兄弟共同合作的結晶與典範。

潘際炎(左)在九江長江大橋通車前  圖源:清華大學校友總會

1993年,潘際鑾受江西省之邀,離開工作、生活了40年的清華大學,來到南昌,就任合併後成立的南昌大學第一任校長。請潘際鑾過來,當然是爲了他的名頭,搞到211高校的名額。當時的江西高等教育,處於“三無”的境地:無重點高校、無學部委員、無博士點。據說,江西省最早就是想讓潘際鑾掛個名,不幹具體事務。給名不給權,這種做法實在是雞賊。要說江西教育搞不好,也是必然的。

潘際鑾在南昌大學投入了很大精力,也做了很多實事,重點在學科建設上。但以筆者看來,南昌大學合併後問題諸多,也不是潘校長都能解決的。

1997年5月,南昌大學“211工程”建設立項審覈。2002年,潘際鑾在南昌大學退休,返回清華。2022年4月19日,潘際鑾在北京去世,享年95歲。

88歲的潘際鑾院士和84歲的夫人李世豫在清華大學校園內騎車  圖源:清華大學官網

倒也不是爲了蹭名人,筆者也有幸見過潘校長兩次。今年去世的兩位九江院士(另一位是楊叔子),都是筆者的學長,他們在哈工大就讀過研究生。潘際鑾留校工作過兩年,參與創建了焊接專業。焊接專業是哈工大的王牌之王牌,和我學的鑄造專業是一個系的。潘際鑾後來帶着在哈工大進修的10餘名學員,回清華創建了焊接專業。至今也不好說清華和哈工大的焊接,誰排第一,誰排第二。

潘際鑾對哈工大的感情很深,在來到南昌後,擔任了哈工大江西校友會的名譽會長,並對校友會的活動給予很大支持,筆者在90年代兩次到省裏參加在南昌大學召開的校友會,都見到了這位老學長。老學長面色紅潤,文質彬彬,有種特別儒雅的氣質。我總覺得,他在南昌的那些年,耽擱了。其實211後來就是排排坐、喫果果,每個省總要給個名額,再垃圾,也要給一個。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

馮曉暉

漫遊遐思

公衆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