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倉銀庫在哪裏?

“黔川古道下龍泉,僚王寶藏誰有緣?妙手關倉天有意,金銀駐守千百年。”

這首流傳的龍泉山歌,蘊藏着一個當地的大祕密。

話說大約1043年前後,大僚壩最後一位青衣僚頭領,帶着4000僚民對抗宋朝官府,兵敗向貴州的泥壩方向撤退。

朝廷追兵甚急,僚人頭領下令拋棄輜重輕裝前行,急令內府兵把大量金銀珠寶挖洞埋藏,以待他日返回取用。

朝廷官兵窮追猛打,發誓徹底消滅南蠻僚人,以絕後患。

僚人不敵,死傷慘重,只有少數強悍者逃到了貴州、雲南、緬甸、越南等地隱姓埋名並漸漸融入了當地。

僚人部落消失,卻留下了大量的金銀珠寶沒有帶走,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漸漸流傳開來。

此後的一千多年,來大僚壩、花耳巖、闌干灘、木門堂等地尋寶者,不計其數。用現在的話說,這一帶就是尋寶網紅打卡地。

到了公元1646年,張獻忠及部下攻克綦江,綦江縣令趙嘉龍及幾千官兵、鄉勇戰死,縣城變成廢墟。

民間有言:“張魔王反四川,殺得雞犬不留”,綦江百姓驚慌失措,紛紛躲進深山老林或更加偏遠的貴州大山裏躲避戰亂。

張獻忠手下,打聽到大僚壩周邊有僚王寶藏的傳說。孫可望派手下幾百兵士,以大僚壩爲中心地毯式的排查搜索。凡有可疑之處,都會遭到毀滅式搶奪。

事過兩百多年,1862年正月,石達開20萬太平軍連營200餘里,南下涪陵,分兵向巴縣、綦江、江津、南川等地進發。

大軍晝夜兼程,二月中旬,前鋒抵達三角塘,在三角場東西兩邊的仙馬橋和西平橋頭,豎起三丈高的紅旗。

寒風烈烈,紅旗飄揚,上有石達開親筆手書金字:“聖主本仁慈,只恨他污吏貪官,敗壞二百餘年基業;皇天隆眷顧,全憑我雄兵猛將,掃除一十七省妖魔。”

綦江縣城,石達開久攻不下。

偵查隊報告清軍援軍即將到來,石達開命令撤退,進逼江津。

同年8月初,太平軍攻打大埡口,由於月埡口、大埡口、小埡口(尖巴山)幾座寨門防守嚴密,三天三夜都未拿下,太平軍撤退,繼續改道,幾天後再次進入綦江縣境。

石達開大營設在東溪場,前隊駐紮青羊市,後隊駐紮三會場,而中隊就駐紮在高廟場。

太平軍四處籌集糧草,補給軍需。

大僚壩幾百年的寶藏之說,也沒逃過太平軍首領的耳朵,高青、高廟一帶再次遭遇洗劫:

上至鹿寨丫、獅子巖、仙女洞。

中至龍臺寺、貓鼻樑、高廟場、銅鼓殿。

下至花耳巖、闌干灘、母豬塘、龍洞灣、沙坡凼……

太平軍也曾部署取道泥壩進軍習水,但遭遇貴州泥壩賀麻王、簡黑誠部隊的殊死抵抗,太平軍在花耳巖一戰損失慘重,只得返回高廟場。

太平軍三進三出綦江縣境,不知颳去了多少地皮。

不過呢,老天有眼,據說有的財富還在,非但未被發現取走,反而密密實實藏起來了。

那個地方,郭扶鎮龍泉村一社,小地名叫“關倉”,意思是關起來的銀子倉庫。

涼風習習,陽光明媚。

筆者好奇,興致勃勃去了關倉,希望能撿回一小塊兒銀子來。

到了地方一看:哦,銀子,那肯定是找不到的了,卻意外發現這裏新修了一座山坪塘(小型水庫),水面波光粼粼,魚兒跳躍嬉戲。

山坪塘三面環山,植被豐茂。坪塘堤壩左側是一塊幾百平米的巨石灘,是山坪塘側的天然堤壩,一條鄉村公路從石灘上經過。

一石多用,“天然”二字,在此地詮釋得如此美麗。筆者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誰敢不服?

右側的石梯步,是原來的川黔古道。寶藏“關倉”,就在石梯步左側十步遠的地下。

旁邊的養鴨大戶張忠偉,丟草喂完魚兒,笑道:“銀子缸缸嗎?就在你的腳下。”

簡子使勁跺了幾腳,感覺腳下幾步之內都是空的,附耳細聽,還能聽到一陣沉悶的回聲,好神奇!

張忠偉笑得非常自得:“這是風水寶地,不能讓人破壞。”

他在石灘上密密麻麻鋪滿了泥巴石子,外人肯定看不出來。

果真,我就沒看出來。

哦,這樣挺好,免得讓人惦記。

張忠偉的父親張集雲,88歲高齡,當過多年龍泉村的村支書。

老人家看我尋尋覓覓,興趣盎然,趕緊叫我別費勁兒,說這是整石灘,嚴絲合縫的,裏邊哪有寶貝哦。哎,老書記的境界,就是不一般哪。

不過,爲了滿足筆者的好奇心,張老書記還是給我講了“關倉”的傳說。

說,“寶藏”由來,衆說紛紜,反正祖祖輩輩是那樣傳下來的。

大約200年前吧?誰也說不清楚到底是多久的事兒。

某夜,關倉附近的張家木匠,從高廟幹活收工回家,途經這塊大石灘,忽見眼前金光閃爍。

張木匠就着月光,進前低頭一看:哇,好大一個石倉,倉裏有數不清的金銀寶石,黃白紅藍,珠光寶氣,差點亮瞎張木匠的眼睛。

張木匠喜不自勝,如在夢裏。他隨手撿起兩坨銀錠,一邊拿在手裏掂量,一邊尋思:“哇,這麼多財寶,我啷個拿得動呢?哎,等我回去背個背篼來。”

木匠一邊自言自語,一邊順手把兩錠銀子揣進衣兜兒。打望四周,朦朧月光下不見有人,但他還是怕有別人發現搶先拿走了。

他皺眉苦思,不知如何是好。雙眼四處搜尋,突然發現不遠處有一塊大大的圓圓的石板,估摸着能蓋住石倉。

張木匠是木匠,雙臂有力,把石板搬過來蓋好石倉,哎,居然剛剛合適。

他看了看,不太放心,又在石板上輕輕跺了兩下,拍拍手上的泥土,喜滋滋地回家拿背篼去了。

等他背了背篼,趕回石灘,卻再也找不到他之前放置的那塊圓石板了。

他圍着石灘轉了一夜,石灘是完完整整的石灘,圓潤光滑,嚴絲合縫,沒有一絲一毫的破綻。

直到月落日出,張木匠依然沒找到那塊石板。他欲哭無淚長長嘆氣:“唉,我的銀倉啊,沒了,關上了!”

從此,這裏就叫“關倉”。本地人愛說兒化音,關倉,叫做“關倉兒”(guan  cangr)。

其實,寶藏並未消失。

老天爺借木匠之手,把它深埋大地,以另一種方式讓這裏的百姓慢慢挖掘:稻穀、玉米、水果、藥材……

今天,高廟龍泉村的種植和養殖都應點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不信你自己去瞧瞧,雖然找不到原來的寶藏,但是可以買到好喫的瓜果蔬菜,捉到五六斤斤重的鴨子,還可垂釣山坪塘裏的鯽魚草魚鰱魚。

講述人:

張集雲  89歲

吳凱  54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