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札記·我眼中的蘇東坡

林語堂先生說:“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確實如此,蘇軾是一個跨越千年永不過氣的偶像,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

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上第三單元有個“單元學習任務”,是關於學寫文學短評的。而在第三單元和第七單元中分別有蘇軾的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同時,我還佈置同學週末觀看央視紀錄頻道收看《蘇東坡傳》1—6集,然後,指導同學以“我眼中的蘇軾”爲主題寫一篇文學短評,學生的習作雖然稚嫩,但是,那種敢於表達自己見解的勇氣,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從中選兩篇學生習作,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蘇軾:衝破逆流的孤勇者

                  高一(1)班  張瀟洹

蘇軾,有人驚歎他那豪放不羈的詩詞,有讚歎他那心繫蒼生的胸懷,亦有人調侃他那把普通食材吃出不同滋味的好心態,在我眼中,蘇軾是行於悲涼之中,卻以豪氣衝破逆流的孤勇者。

他少年得志,首次赴京參加科考就一舉名震京城;當年的禮部主考歐陽修都慨嘆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天子認爲他有宰相之材——本該是意氣風發平步青雲,可小人當朝,骨中傲氣令他不屑於折腰奉承。荒謬的“烏臺詩案”將他打入谷底,黃州、惠州、甚至海南儋州,貶地一偏再偏更偏,顛沛流離的貶謫生活取代了曾經的無限風光。閱盡宦海險惡,飽嘗溺水之危,常人難經這樣的苦楚,他卻總能隨遇而安,睛耕雨讀,心燈不滅。

在黃州,他詠歎着:“棟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穿上了芒鞋短褂,躬耕于田野,自給白足。在惠州,他讚歎着:“嶺南萬戶皆春色。”修葺西湖,與民衆同樂。在儋州,他本以爲無生還之望,連自己的棺木都備好的人,卻開學府,修水利,施藥濟人,澤被海南。有人稱他一個人點亮了一座城,一次次將流放罪臣的蠻荒之地,打造成人間天堂——他總能在破敗不堪的生活中找尋那一縷美感,過它個瀟灑快活!

蘇軾宛若是雪地中的孤鴻,明知不可爲,卻毅然留下爪痕。又或者說,是傲然於世的風骨成就了蘇軾,明明生活多艱辛,可他從不嘆風雲多變官位起伏,只將豪氣從筆尖流出,將民本民生鐫刻在心中,竭力做好分內的每件事,不遺餘力地改善當地的民生,在黑暗的官場中,做着一個“愚蠢而令人不解”的逆行者。

賴少其老先生嘆蘇軾:“東坡太糊塗。”是啊,他太糊塗了,可世人不應多些這糊塗勁嗎?常人不必唸叨着人生苦短風塵奔波,而是踏實充實地過好每一天,自然可以有不虛此生的回報;官員不必爲了職位高低宦海沉浮而費心,而是竭力造福一方百姓,自然會成爲百姓心中永不磨滅的豐碑;而吾輩學者更應追隨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氣概,不畏學習中的挫折,自然可以奔赴心中渴望的星辰大海。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這便是我眼中那衝破逆流的孤者——蘇軾。

                  蘇軾:於凡塵中超脫

                    高一(2)班  王伊凡

林語堂先生說:蘇東坡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我深感他可貴之處在於:歷經千帆,染盡歲月風塵,仍舊笑對生活。

“烏臺詩案”,蘇軾苦難的開始。此前是春風得意,此後是避之不及。生活的重創給予他巨大打擊,他幾度消沉,幾度迷惘,卻不明白燦如彩雲的才華註定會遭到他人的排擠。生活的窘困,政治的失意,在那時排山倒海般朝蘇軾襲來。

但蘇軾是一位智者,智者是可以超脫這些凡塵紛擾的,蘇軾的超脫是在時間流逝中的一種看開,一種樂觀,一種難能可貴的曠達。

困難之處,正是人生境界突破之處。在黃州,蘇軾的內心也是悽苦的,但他一直在尋求自我突圍,他發現自己改變不了這個世界,只能選擇改變他自己,以另一種形式去理解世界,歲月終是給了他答案:“一蓑煙雨任平生”。最後,在蘇軾面前,剩下的只是江上清風與山間明月——他終於從凡塵中超脫而出。

我想,生命的意義就是承受,活着的意義就是活着本身。正是這些苦難成就了當時的蘇軾,“蘇軾”才成爲了“蘇東坡”——生活窘困就自得其樂,仕途失意就寄情山水。

年月讓人成長,閱歷使人豐富,苦難促人厚重。回首往事,蘇軾曾在暮年總結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人之暮年,心境淡泊,身如輕舟,黃州惠州儋州是古代文人的迷途沙漠,但這裏卻是蘇軾的浩瀚江海,他說“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從此成爲了中國文人心中的一座不可逾越的豐碑,東方哲學智慧從中很好地體現出來“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 這是消解而非戰勝,是用至死不渝的浪漫去渡盡人生的劫難。

很喜歡蘇軾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句話。人的一生,比起江水永恆、青山不改來說太短暫,盡情地享受每一刻的歡愉,也終將會將清風明月,盡收心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