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12月27日 · 烈士楊超的就義詩

1927年12月27日,楊超在南昌被殺害。 

地點:南昌市類別:人物

楊超像  圖源:光明網

楊超,1904~1927年,江西德安人。1923年在南京東南大學附中讀書時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5年在北京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由黨派回江西擔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員後赴德安擔任中共德安縣委書記。1927年 4月蔣介石背叛革命,楊超轉往南昌、武昌、河南等地工作;10月,黨任命他爲特派員再回江西,不幸在九江被捕。1927年12月27日在南昌市德安門外下沙窩犧牲。

資料來源:《南京黨史資料·第21輯》

寫早期的革命烈士很難,他們犧牲時太年輕了,很多人出身寒門,難得留下一張照片。比如本篇這幅楊超像,顯然後來繪製的,也可能根據某張合影中模糊的影像進行了再加工,但處理得很不好,比如圖中楊超的頭髮,就像是戴着一頂熊皮帽子。這種圖片帶來的歷史真實感特別差。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原名是“九江影像志”,沒有可靠的影像資料(歷史照片、新聞圖片、文獻掃描件、研究論文等),再重要的人物、事件也難以納入到本系列中。好在筆者努力找到那份最重要的新聞報道,見下圖。爲了便於展示關鍵內容,下圖截去了文章的前半部分,全文見本篇題圖。

《民國日報》1928年1月5日

楊超是江西省在大革命時期的地方領導人之一。我們知道,與江西其他地區相比,九江籍的有影響力的烈士不多。楊超在九江烈士中的排位可進前三,他將德安的革命工作搞得轟轟烈烈,頗有聲勢,但他卻不是九江人。

包括《九江市志》在內的部分文章記載,楊超,字天真,號北海,德安縣木環壟孫家榨人,祖籍河南新縣,這段記載是錯誤的。楊超於1904年12月生於河南光山縣(今新縣)南鄉楊家店,4歲(也有稱5歲)時隨祖父遷居到德安,一家人在德安木環壟定居。因此,楊超是在九江干革命的河南籍烈士。

《中共新縣黨史資料·第3輯》

楊超7歲起先後在德安木環壟陳氏私塾和郭氏私立沈毅小學讀書。1921年進入南昌心遠中學求學。次年參加江西省立南昌二中的革命團體改造社,積極投入反對北洋軍網的鬥爭,被學校開除。1923年,入東南大學(現南京大學)附屬中學讀書,同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因積極參加反對東南大學校長的活動未取得成功,憤而離開南京,前往革命風氣盛行的北京大學讀書。在北京大學,他積極投身五卅運動,經受了鍛鍊和考驗,於1925年5月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

從這段學習、成長的經歷可以看得出,楊超是個天生的革命者,熱情而不知疲倦。從17歲讀中學起,每兩年換一所學校,不是被開除,就是自願離開。據他在中學的同班回憶,楊超在中學一年級就有很高的革命覺悟,成績也很好。同學回憶他入東大附中時才14歲,或許是記錯了。將19歲記成14歲,也挺奇怪的。

江西黨史資料 第30輯(袁玉冰專集)

在這裏還能看出楊超的家庭背景,普通家庭的經濟條件,根本禁不起孩子這麼折騰,反之,普通家庭的孩子,這麼折騰的也不多。

真正的革命家就要徹底革命。1925年暑假他回到德安,先將革命的火種在這個大地主家庭點燃。他反對虐待長工,要求改善長工們的勞動條件和生活待遇。他辦起了農民夜校,培養了德安第一批革命骨幹。在他的帶動下,四叔楊丕顯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最後爲革命事業獻出了生命。當年寒假,楊超繼續在德安宣傳革命,組織了德安最早的工會——德安柴炭工人工會。

楊超依然沒有在北大讀完,不清楚他是註冊生、預科生還是旁聽生。1926年春夏之際,他離開北大回到江西,任中共江西地方委員會委員。筆者猜測,黨派楊超回江西是爲了配合北伐。

德安縣革命史  筆者攝於德安縣博物館,2022年5月

7月,楊超奉命回到德安恢復黨組織,後擔任中共德安支部書記。10月到11月,北伐軍李宗仁部兩打德安(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11月4日 · 北伐經典名戰之血戰南潯》),楊超組織了運輸隊和偵察隊,協助的北伐軍行動。11月德安光復後,成立了以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爲骨幹的中國國民黨德安縣黨部,楊超任監察委員。1927年3月,成立中共德安縣委,楊超任書記。

在楊超的帶領下,德安縣革命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農民協會、總工會、婦女協會、共青團等革命羣衆團體相繼成立,還組織了農民自衛軍、工人糾察隊、商民自衛團等地方武裝也先後組織起來了。各區都建立了黨支部和農民協會,將農民運動推向各個村莊。德安革命工作影響甚遠,“爲贛之冠,有小莫斯科之稱”。

1927年南昌起義後,德安縣陷入白色恐怖,楊超的四叔楊丕顯等共產黨員被捕後遭殺害。楊超帶領革命隊伍轉入農村、山區,繼續開展武裝鬥爭。曾一度調集數千農民,以農軍爲骨幹,進城包圍德安縣公署,曾一度奪取縣城,但很快撤出。

德安縣城位於南潯鐵路上,軍事調動便捷,在贛北這種國民黨軍事力量很強的地區發動佔領縣城爲目標的武裝,幾乎無法成功,更可能消耗革命力量。

德安縣革命史  筆者攝於德安縣博物館,2022年5月

10月,楊超奉命到河南從事革命工作。12月23日,楊超從武漢返回九江,準備去南昌開會。次日在前往南潯火車站的路上,經過招商局碼頭(現九江站客運碼頭)時,德安反共分子將他認出。楊超被捕後轉送國民黨南昌衛戍司令部軍法處。

12 月27日,楊超和江西著名共產黨人袁玉冰等人,被害於南昌德勝門外下沙窩,年僅23週歲。臨刑前,他高聲朗誦就義詩一首:

滿天風雪滿天愁,革命何須怕斷頭。

留得子胥豪氣在,三年歸報楚王仇。

這首詩可謂豪氣干雲,其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令人景仰。

《中華魂  革命先烈詩文集》

講述楊超烈士的故事,筆者發現一個幾乎沒有人注意到的九江近代名人間的聯繫。今年5月,筆者介紹了九江唯一的開國將軍,曾任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後勤部部長的楊恬少將(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5月8日 · 開國將軍楊恬》)。文章發佈後,有曾在德安工作過的朋友給我提供了更多楊將軍的身世與逸聞,不過這些逸聞彼此之間也有矛盾。

楊恬是楊超的堂弟,1920年生於德安。如果以出生地劃分,楊超是河南烈士,楊恬是九江將軍。楊恬是那位在1928年白色恐怖中被殺的楊丕顯的兒子(也有人說不是),因爲父親被殺,1928年底,成爲烈士遺孤的楊恬隨二伯父楊一平一家離開了九江,遷往吉林,後在北京讀書時參加革命。直到1953年,從朝鮮戰場回國的楊恬(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部副部長)才第一次回鄉探望。

這段歷史似乎沒有被整理組合過。筆者以爲,楊家的故事仍然有很大的挖掘價值,它能使革命先烈與開國將軍的故事有血有肉,更加生動感人。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

馮曉暉

漫遊遐思

公衆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