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12月29日 · 潯廬餐廳的那一把火

1992年12月29日凌晨,九江潯廬餐廳失火被焚。

地點:

潯陽區

類別:

餐飲

1992年潯廬餐廳失火後的 攝影:蔡少敏

1992年12月29日凌晨2時許,有近40年曆史的九江潯廬餐廳失火。大部分營業場地及周圍10餘家集體、私營企業門店化爲廢墟,損失慘重。

資料來源:《九江市志》

1992年年底的那一場大火,事發偶然,卻是九江近代餐飲業的轉折性事件,它標誌着九江傳統餐飲業的衰亡,卻沒有帶來一個興旺的餐飲新時代。

如今的潯陽路與環城路路口旁的湖畔,是散步道和環湖公園,三十年前這裏卻是房屋密佈,有最破舊的木棚屋,有居民自建的磚瓦房,也有九江最高檔的餐廳(潯廬餐廳)和賓館。倚靠湖畔,距離煙水亭最近,也是九江城內風景最好、交通最便利的地段,就是當年潯廬餐廳的所在地。如今餐廳的原址上,是一間公共廁所。而在餐廳修建前,此處是垃圾場。

1954年潯廬餐廳餐票 圖源:孔夫子舊書網

作爲曾經的全國前十大商業城市、江西第一商埠、倚靠廬山避暑地的長江大碼頭,九江的餐飲業曾經十分繁盛。那一段的歷史很長(至今有160年),不在本篇中詳述。1938年日寇佔領九江,人口驟減,商業凋零,九江餐飲也隨之而衰落。到了40年代末,當地經濟也沒有恢復到30年代水平,雖還有些老菜館仍在堅持,也都難以爲繼。

解放後,九江的商業飲食服務得到一定的恢復。隨着長江航運業的發展,尤其是1953年8月北山公路通車後,廬山旅遊與避暑的客流量大增,從而使九江餐飲服務業得到一定的恢復。

當時九江的餐館都爲私營,不適合招待高級領導和貴賓,因此九江市委、市政府決定在甘棠湖邊興辦一個大型餐館以解決多方面需求。鑑於當時政府資金有限,故採用募股集資、公私合營的形式,動員本地工商業人士,投資8萬餘元,對甘棠湖邊的原垃圾場進行清理,在湖畔打入木樁數百根,於1954年上半年完成建店工程。4月30日,市商業局宣佈成立潯廬食品公司,經營餐飲並銷售副食品,該公司成爲九江商業系統最早的公私合營企業。

1952年九江振興菜館餐票 收藏人:張廷

1954年11月6日,潯廬食品公司開設的潯廬餐廳正式開業,餐廳的工作人員,包括店員、廚師、徒工等100餘人,來自振興、衡茂、裕茂等幾家私營菜館。其中的振興是九江最大的餐館,開辦於1914年,原爲奉新口味。1927年改爲京蘇幫菜系,除日佔8年轉到吉安經營外,振興一直是九江規模最大、名廚最多、業務最好的菜館。振興菜館併入潯廬後,原菜館(在老二醫院對面)改爲潯廬二廳,湖邊新建的被稱爲潯廬一廳。

潯廬餐廳接收了振興菜館的名廚,使其烹飪水平位居九江頂尖。潯廬的裝修設計仿照當時上海飯店,購置了新式桌椅,並設有雅座。餐廳也考慮到兼顧普通市民的需求,既有高檔菜餚,也有價格親民、口味甚佳的肉包子。故而,餐廳開張之後一直備受歡迎。

1960年,潯廬餐廳轉爲國營企業,隸屬於九江市商業局下屬的九江飲食服務中心。後潯廬二廳搬遷至西門口,更名爲迎賓餐廳,湖畔的潯廬餐廳(一廳)轉爲獨立經營。

開設在原二醫院(大中路)對門的振興菜館(潯廬二部)舊址,攝於2010年 圖源:張廷

隨着公私合營改造的進行,到了50年代中後期,九江那一批私營老店或者停業,或者改制、更名,主要接待市民和旅客,在當時的經濟環境下,這些顧客們消費檔次都不高,九江餐飲的水平滑坡得愈發厲害。

由於特殊的公辦性質,潯廬餐廳從建立伊始,就以高端宴請、公務招待爲首要任務。當年的九江,除了南湖賓館那種特殊的接待單位外,只有潯廬餐廳才能維持着較高的烹飪水準,並有一批烹飪高手一直在精研業務,創新菜式,並代表九江商業局參加各類廚師考覈和技術比武。

1959年,第一次廬山會議召開,九江接待站派出潯廬餐廳經理廖濟彪、名廚廖泗賢、宋功德、曹俊新、餘自應等人蔘加會務服務,爲九江餐飲贏得了聲譽。潯廬餐廳的幾位廚師還承擔了1970年廬山會議(九屆二中全會)的服務工作(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9月6日 · 九江名廚廖濟彪與廬山會議招待工作》)。

廬餐廳外景 圖源:《九江美食》

然而,一花獨放不是春。幾十年來潯廬餐廳被譽爲九江的烹飪之冠、餐飲業之王,恰恰說明這個行業的衰落,九江的烹飪水平與服務遠不如當年。昔日九江排在前面的幾家餐館,擺得出幾十桌的海陸宴席,甚至“八大八”這種大宴席都做得出來。“八大八”即八個乾果碟、八個冷碟、八個熱炒、八個扣碗、八個大菜、八個水果、八個點心碟、八個羹湯,合計六十四件菜點,相當於降級的滿漢全席。

到60年代末,潯廬餐廳也只有職工36人,其規模遠不及當年的振興等老菜館。顧客有限,大宴席太少,那一批老師傅們也沒有多少施展手藝的機會,只能弄幾個拿手菜,天天做包子。

1955年興中紗廠(國棉一廠)在潯廬二廳的消費單據 收藏人:張廷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潯廬餐廳在開設的前20年間,營業額和利潤最高的時候在1959至1960那兩年,因爲它還能提供菜餚,但客人必須付出極高的餐費。潯廬餐廳開設那麼多年,對於大多數九江人來說,最美好的記憶是它家的叉燒包子。普通老百姓,只能喫得起包子。包子,也不是家家都喫得起。

誠然,餐飲服務水平的下滑不是潯廬的問題,也不是九江的問題。那些年,全中國都一樣。到了文革結束時,潯廬餐廳的職工僅有16人,比不上現在的一家中等規模的普通餐館。

1989年的潯廬餐廳 圖源:騰訊網

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的騰飛,也推動了餐飲業的發展。依託廬山的旅遊資源,九江餐飲領先於全省。作爲領頭者的潯廬餐廳,在1983年開始了擴充與翻新工程,興建了“觀湖樓”,設有雅座間,可憑窗觀湖,遠眺廬山。1984年,潯廬餐廳開店30週年,職工增加至70人,營業面積增加3倍,其規模躍居江西飲食行業之首。

1983年,潯廬餐廳的名廚曹俊新作爲江西代表隊的廚師長,參加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烹飪大賽,他們烹飪的九江菜受到了中央領導的讚許。1984年,九江舉行了歷史上規模最大、參賽人數最多的“九江地方傳統名菜表演大會”,由潯廬餐廳一批名廚領銜創作的“潯陽魚席”首次亮相,轟動一時(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10月14日 · 潯陽魚席和鄱湖魚宴》),“潯陽魚席”最具代表的菜式是著名廚師曹俊新烹製的“叉燒桂魚”和劉學昌烹製的“糖醋桂魚”。1988年,潯廬餐廳被批准爲省級先進單位。

1992年潯廬餐廳失火後的 攝影:蔡少敏

1992年12月29日凌晨2時,潯廬餐廳突然失火。由於其建築爲磚木結構,大火延燒,加之撲救不及,將餐廳及周邊十餘家店鋪焚燒殆盡。

潯廬餐廳被焚後,未再重建。不久後,這一片廢墟被連同着環城路到甘棠湖、南門湖之間的那些陳舊的老房屋,陸續被拆除、清理,再經過幾年整治,髒亂的兩湖之濱終於變得潔淨清爽。

60年代,潯廬二廳搬遷至西門口(今大中路亨得利鐘錶店西側)獨立經營,先後更名爲迎賓餐廳和新興村酒樓,大約在2010年後停業。此後,九江再無百年餐飲老字號。

新興村酒樓(原潯廬二廳),2010年 圖源:張廷

潯廬餐廳雖已不存,幾位潯廬名廚的後代仍在九江從事餐飲業。距離餐廳原址百米外,原第四百貨商場背後(新達巷),有家門臉不大但內部裝潢挺精緻的餐廳,名爲“小潯廬”,是潯廬主廚劉學昌的後代開的,劉學昌(外號劉胖子)就是那位烹製“潯陽魚宴”中“糖醋鱖魚”的國家特級烹飪大師。“小潯廬”還有幾道老振興菜館的傳統菜,它家的叉燒包子,得了潯廬真傳,值得嚐嚐。從振興到潯廬,九江百年餐飲留下來的,也就這麼多了。

“小潯廬”餐廳的叉燒包子 筆者攝於2022年9月

1992年年底的那一場大火,事發偶然,卻是九江近代餐飲業的轉折性事件,它標誌着傳統餐飲的衰亡,卻沒有帶來一個興旺的餐飲新時代。

那幾年,九江的發展開始落後於全國甚至本省,企業接二連三倒閉,大批職工下崗,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直到2008年,九江才從低谷中爬了起來,商業經濟得以繁榮,餐飲業進入爆發式增長,我們已經喫得起水路宴席,擺得出百桌大菜。然而,傳統呢?十幾年過去,早都丟了。現在所謂的九江名菜,也就是湘菜、川菜、徽菜的翻版而已,乏善可陳。

從1861年九江開埠至今,160年來九江的餐飲,興盛過,衰敗過,有輝煌,更多的是庸常,和這座城市的發展歷史,完全一樣。

“小潯廬”餐廳的松子鱖魚 筆者攝於2022年9月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