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感想(3)——詩詞歌賦

說真的,對於唐詩宋詞,雖然說從學生時代開始,老師一直強調要背誦,也因此多多少少了解一些,還有作者之類的。有些詩詞,朗朗上口,多少還有點印象,可是也不解其意。不過那個時候,卻也沒有一點點感覺,只當作是爲了完成任務,也對其中的內涵不明所以。包括一首詩的寫作背景,詩人的年齡,以及背後的典故之類的。

剛開始收聽這類專輯的時候,也只不過是覺得詩詞韻律朗朗上口,特別是那種五言律詩以及七言律詩。覺得也只不過字數短,就像兒歌一樣,讀起來比較朗朗上口,也根本就沒有想過其他的方面。那個時候,基本上的心態也跟小學生差不多。像是什麼《論語》、《三字經》、《弟子規》之類的,只知道需要背誦掌握,根本就不瞭解其他的。

況且,我小學的時候,對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瞭解。因爲那個時候的教育普及還沒有那麼完善,像是這方面的素材還有課外拓展閱讀方面也不多。也許我們出生在底層,家庭條件也沒那麼好。那個時候,看着同學的字典有好幾本。心裏覺得,要是自己也有一本的話,那可以說算得上奢侈了。

不過,現在字典存在的意義可能也沒有那麼重要了。畢竟智能時代,不懂的東西,直接手機上就可以搜索。而且更加方便快捷,不像以前那樣,對應着頁數,翻來覆去的那種。以前的時候,相對來說生活節奏比較緩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方面但也悠哉。

像是古代社會那種車馬慢,能夠去的地方有限,而不像現在這種,什麼火車、高鐵、飛機之類的,全國乃至世界到處跑。那個時候,也沒有想過那麼多,更沒有那麼多的事情,時間也就一年一年地過,而且一去不復返。而且那個時候,只要是有了工作,基本上生活方面就有保障,像是結婚這種事情還可以考慮。可是現在不一樣了,即使是有了工作,還是會擔心。因爲工作不穩定,收入不高,甚至連自己的生活都沒有辦法保障。

要說閱讀這一塊,唐詩宋詞我也收聽了不少,但是要我說出個所以然出來,我也沒有辦法講述。像是意境的賞析,詩人的情感,以及拓展延伸方面。關於這些方面,那也就只能收聽專業的講解。一首詩,對應着不同的時代,作者的年齡段,家庭背景,以及發生的變故等等,都可以引申出來。而這些方面,需要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型老師,纔有可能深入系統地爲我們講述。

像是那種什麼都不用考慮,有感情地朗誦方式讀出來,這樣的老師大有人在,只不過這種方式覺得也沒有什麼意思。就像是錄製書籍一樣,把所有的內容完整地複述一遍,那樣也覺得沒有什麼新鮮的,也就因此失去了閱讀的興趣。可是像是講故事一樣,對應的具體的人事物的方式就不一樣了。有的時候瞭解了這些,再來看這首詩詞的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這應該就是孔子所說的,“溫故而知新”的方式吧。

當然了,不是所有的詩詞歌賦我都會一五一十地瞭解的,而是抽取我感興趣的方面,或者對某個詩人的興趣。比如說曹操的《龜雖壽》當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到了暮年,依然沒有忘記自己的志向,並且不斷奮鬥的動力。一般情況下,北方人的心胸比較曠達灑脫,比較豪邁,有些事情比較看得開。

像是那種戰亂的環境,很多人都擔心自己的性命攸關,可是有些人卻不同。依然能夠說出“生死由命”這樣的話,並且不斷地努力。而不像南方人那樣,有點像林黛玉的那種消極悲觀主義,“悽悽慘慘慼戚”。北方屬於遊牧民族,深處大漠荒原、空曠的環境。而不像我們南方這邊,“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種依山傍水,靠山喫山的環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