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的改變》:自律不是目的,而是一種狀態

2023年發現的第一本好書:《5%的改變》。

作者是李松蔚,一個心理學家。

同樣是講個人成長方面的內容,主流的觀點都是在告訴你:

你要使勁,你要努力,你要和自己的動物天性死磕到底,這樣你纔可以做到100%的改變,然後成就一個優秀的自己。

心理學家的觀點則溫和得多,他告訴我們:

你不必去追求100%的改變,你可以從一點點小的改變開始,比如5%的改變。

看起來,這麼一點小的改變,可能無濟於事。

但千里之堤毀於蟻穴,這句話的反面也同樣適用,5%的小改變,足以鬆動我們灰色的人生,然後帶來更多的美好。

這本書以幾十個案例的形式展現,每一個案例代表着一個典型的問題或煩惱。

作者再給出一個小建議,這個建議就屬於一點小小的心理干預,試着讓你做出5%的改變。

然後,提問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之後來反饋結果。

這本書就是在用一個個真實的案例來教我們如何解決生活中面臨的問題,特別溫和,且適用。

接下來分享其中幾個很有意思的案例,相信看完之後你也會和我一樣喜歡這本書。

01.

一對小夫妻總是吵架,於是來找心理諮詢師。

心理諮詢師說,你們都是怎麼吵架的,都是因爲什麼事情呢,能不能現在模擬一下你們平時吵架的樣子我看看?

小夫妻說,都是因爲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現在讓我們吵,這一下子吵不出來。

心理諮詢師說,不知道你們具體是怎麼吵的,我沒法給你們建議。

不如這樣,我給你們一個錄音機,你們回去之後每當要吵架的時候就按下錄音機,然後一個星期之後,把錄音機帶過來我聽聽。

結果一個月之後,小夫妻和心理諮詢師來反饋:

很抱歉,我們這一個月都沒錄音,也沒吵起來,每當要吵架的時候,只要對方一說“等一下,我先打開錄音機,我們就吵不起來了”。

這就是神奇的心理干預機制。

沒有針對吵架這個問題本身的分析和解決,只是增加了一個小小的干預,結果問題就自己消失了。

再次說明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永遠在問題之外。

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是行不通的。

找到問題之外的第三選擇,讓問題徹底消失,纔是正解。

02.

在看另一個案例,一個胖胖的女孩寫信給作者說:我總是忍不住暴飲暴食,怎麼辦?

作者作爲一個心理諮詢師,沒有批評和指責,只是和女孩說:

每週你選擇一個晚上,叫上幾個朋友,然後去喫一些自己真正喜歡喫的東西,喫多也沒關係,重要是要喫的開心。

一段時間後,女孩寫信來反饋:

一開始,她發現自己竟然不知道真正喜歡喫的是什麼。

隔了一段時間之後,才按照作者說的方法做了。那一晚,她是第一次真正的享受美食,她喫的很開心。

作者說,一個暴飲暴食的人,她的問題並不在喫上面,而在心理上。

她不開心,對自己的身材不自信,纔會陷入到暴飲暴食的惡性循環中。

改變看似從認真對待喫這件事開始,但其實鬆動的是自我認知的牢籠。

後來這個女孩子慢慢的開始學會接受自己,懂得即便身材不完美,也可以擁有自信,也可以美美地。

不再逃避現實,不再一味地批評和否定自己,所謂的暴飲暴食的問題也就不攻自破了。

一點小小的改變,就像一道光,照進灰暗的現實。

03.

再來看一個最常見的問題,關於自律的。

有一個青年寫信說:

我總是定了計劃,但總是完不成,週六要完成的任務,總是拖到週五纔開始趕工,到底怎麼樣才能變的自律?

作者的回覆絕了:

你爲什麼一定要追求自律?自律不應該是目的,而應該是一種狀態。

就像一個喜歡讀書的人,每天一有時間就會讀書,在別人眼裏他是一個自律的讀書人。

但在他自己眼裏,自律就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狀態。

我們總是會把失敗的原因,歸於不夠自律。

但這只是淺層的反思,更深層的思考應該是:我爲什麼不熱愛這件事?我熱愛的又是什麼?

作者給這位青年的建議是:

既然你週一到週四要躺平,週五才肯幹活,那你就想辦法讓自己週五的效率變得更高,而不是非要和自己較勁,怎麼讓前面的四天不躺平。

因爲你越不讓自己躺平,反而躺平的更厲害。

最好的方法是接受自己的躺平,然後在週五用最高效的表現,完成任務。

從改變自己能改變的地方開始,開啓一個正向循環,想要的自律纔會慢慢到來。

寫在最後:

這本書的核心是用一個小小的行動上或者想法上的改變,來打破我們的慣性思維和錯誤認知。

從接受到與自己和解,把內耗從負值上升到0值,然後再潛移默化地,開啓正向的改變。

欲速則不達。

想要100%的改變,往往帶來的是和自己的較勁,以及無休無止的內耗和負面情緒,最後被幹趴下的往往是自己。(少數牛人除外)

不妨試着從《5%的改變》開始。

小火慢熬的人生,也挺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