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學以爲己”和“自用其才”

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學以爲己”和“自用其才”都是小澡哥認可並踐行的價值觀和理念。小澡哥曾經寫過一篇題爲《“學以爲己”和“自用其才”》的文章,指出了這二者的來源。對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來說,“認識你自己”“做自己的知己”“發揮自己的優勢”都是現代職場人踐行“學以爲己”和“自用其才”的方法和路徑。

今天,小澡哥讀了人類學家項飈教授發表在《澳門理工學報》2021年第4期的文章《大衆不會容忍學者躲在專業名詞背後, 用複雜的表達重複常識》。小澡哥特別贊同這篇文章的結論:“大衆要求學者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作出系統的分析,他們不會容忍學者躲在專業名詞背後,用複雜的表達重複常識。”

有個段子是這麼說的:“一位研究者差不多兩年沒有回老家,因爲外公病故匆匆回去探了次親。見到父親,以爲他會發現自己瘦了。結果父親見面就說:‘你的頭髮起碼少了三分之一。’父親接着說:‘你的頭髮白了很多。不要太拼了。說起學歷,你這也算是咱們家的天花板了。不要再殫精竭慮,總想着寫論文搞項目。我再說句不該說的……’‘你寫的那些東西,對我們國家一點用都沒有。’”整個過程,這位研究者徹底無語,沒說出一句話。

這位父親的話道出了現代中青年學者面臨的生存困境:中青年學者發論文、做項目,不是爲了參與學術辯論、分析實際問題,而是爲了向體制證明自己符合主流認爲的“合格學者”的要求,從而得到來自體制權威的認可,保證自己在學術體制中的生存。學術勞動本應該是學者們能動性和創造性的體現,現在學術工作卻成爲典型的“異化”勞動。年輕一代的學者爲了謀生計、爲了維持體面的社會地位而咬牙堅持,寫作、發表、做課題成爲“非升即走”體制下青年學者的工作任務和精神壓力,學者不能向別人甚至不能向自己說明:這工作究竟有什麼意義?

在這種背景下,認真反思和踐行“學以爲己”和“自用其才”,對中青年學者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小澡哥一直重視對“自我”問題的反思,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整理出以下書單,以饗讀者。不足之處,歡迎一起探討。

1. 項飈,吳琦:《把自己作爲方法:與項飈談話》,上海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小澡哥堅持認爲,自己的研究工作應該把個人的人生經驗和生命感受與宏大的時代命題結合起來。正如項飈所指出的:“我們關心的是世界,不是自己。現在關鍵就是從哪裏開始瞭解這個世界,同時也更好地瞭解自己,把個人自己的經歷問題化,就是一個瞭解世界的具體的開始。”

2. [美]彼得·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許是祥 譯,那國毅 審校,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年版。小澡哥認爲,德魯克的這本經典著作完美地詮釋了現代職場人應該如何踐行“自用其才”。具體的方法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時間,把眼光集中在貢獻上,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踐行“要事優先”“高效決策”“積極行動”的基本原則,讓自己成爲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簡言之,“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

3.  [美] 卡羅爾·德韋克:《終身成長》,楚禕楠 譯,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小澡哥一直主張,終身學習是手段,終身成長才是目的。《終身成長》區分了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小澡哥認爲,成爲一名具有成長型思維的知識工作者,不僅是對一名學者的基本要求,也是獲得職業成功和人生幸福的基本途徑。

4. 張沛超:《我的內在無窮大:自我探索的40堂必修課》,人民郵電出版社2021年版。武志紅:《自我的誕生》新星出版社2022年版。人生最大的難題就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斷地反省和重新認識自己是我們面對迷茫和困惑的解藥。武志紅和張沛超都是中國資深的心理諮詢師。從心理學的角度認識“自我”,“做自己的知己”,這兩本書值得推薦閱讀。

5. 徐文兵:《知己》,海南出版社2018年版。這是一本非常好的中醫入門基礎讀物,能夠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身體。懂得貴生惜命,認識自己的肉體、靈魂、意志、性命,才談得上順養心性、保障安康,才能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在小澡哥看來,健康管理是現代人最需要補充的知識。小澡哥看了太多年輕學者、教授英年早逝的新聞報道,認爲學者更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和精神健康,才能實現“爲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宏大目標。

必須承認,這份書單是不完備的,不僅刻意忽略了從哲學角度認識“自我”的重要著作,還有很多關於“自我”的重要著作沒有收錄。由於個人的閱讀範圍有限,這份書單僅代表小澡哥目前的認識,以後有機會再繼續補充和完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