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燕樂曲辭(上)

第二個問題我們來談一談燕樂的曲辭,也就是聲詩和曲子詞。一個樂曲它要有歌詞,那麼這個歌詞是怎麼來的?爲什麼要有歌詞?這是因爲表演的需要,是因爲觀衆欣賞的需要。那麼誰來製作這個歌詞呢?而這個歌詞和這個樂曲的音樂形式又是如何搭配的呢?

我們從現有的文獻來了解,在唐代的時候,這種燕樂的樂曲,配合歌詞的形式大體有兩種,一種叫聲詩,一種叫曲子詞。所謂聲詩,顧名思義就是有聲音的詩歌,這個聲音指的是樂曲的聲音,所以我們覺得大概最早的一種模式,就是一首樂曲和一首詩歌相配合的一種模式。元稹在《樂府古題序》裏有這麼一段話:聲詩,後之審樂者,往往採取其詞,度爲歌曲。蓋選詞以配樂,非由樂以定詞也。這裏最關鍵的一個話就是選詞以配樂。

那麼這個詞指的是什麼?往往指的是唐代那些膾炙人口的詩歌。詩歌本來是獨立的,樂曲本來也是獨立的,現在把它們兩者結合在一塊,配合形成一首有音樂又有歌詞的完整的樂曲,這種形式就叫做選詞以配樂。這方面一個比較著名的例子,就是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首詩歌在當時也被稱爲《陽關曲》。

爲什麼要叫《陽關曲》?就是因爲,它被譜入了一首樂曲之中,可以加以演唱,往往是在離別的場合來演唱,這樣一來它就變成了一首聲詩。這是一種模式。

而另外一種模式,元稹是這樣解釋的,他說這種曲子詞是因聲以度詞,審調以節唱。句度短長之數,聲韻平上之美,莫不因之準度,斯皆由樂以定詞,非選詞以配樂也。這裏最關鍵的話是,由樂以定詞。我們知道音樂的複雜性和詩歌的整齊性,這兩者之間是有一定的不協調的。音樂的旋律很豐富,音樂的音值、音高的變化也非常多,這個不是整齊的詩歌所能夠完美的配合的,所以這兩者之間總存在着一種不夠和諧完美的情況。

那麼爲了更好的把音樂的美感傳遞出來,讓這個歌詞更好的跟音樂相配合,這個時候就有了另外一種模式,就是由樂以定詞。它意味着完全根據音樂的需求,來決定它的歌詞。音樂長歌詞就長,音樂短歌詞就短。音樂的長短變化,高下繁複的這種變化,我們可以根據歌詞的變化來展現,這樣一來就確立了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音樂的樂曲是第一位的,歌詞是第二位的。歌詞是從屬於音樂的需要的,這就叫做由樂以定詞。而這種模式的出現,就意味着曲子詞的產生。

當然在整個唐代的時候,聲詩和曲子詞這兩種形式都是並存的,很長一段時間裏面它們都是並存的。比如說,我們可以看一個著名的故事,這個故事記錄在唐代薛用弱的《集異記》裏。唐代薛用弱《集異記》中記載:

開元中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齊名。說這三位詩人在當時都很有名。

時風塵未偶,而遊處略同。是說他們還沒有飛黃騰達的時候經常在一塊。

一日,天寒微雪,三詩人共詣旗亭,貰酒小飲,說這三位遇到一個風雪天,一塊到旗亭去喝酒。旗亭就是唐代的酒樓。

忽有梨園伶官十數人,登樓會燕。忽然看見有教坊梨園的歌妓十多人,一塊兒也在這個地方喝酒。

三詩人因避席隈映,擁爐火以觀焉。這三位詩人就躲到一旁,一邊烤火一邊喝酒一邊看別人。

俄有妙妓四輩,尋續而至。奢華豔曳,都冶頗極。說又來了4位非常漂亮的妙齡歌妓,穿的也很奢華,長得也很漂亮,然後就看她們表演。

旋則奏樂,皆當吋之名部也。瞭解到從她們奏的音樂,唱的歌曲就知道,都是當時很有名的這些表演者。

昌齡等私相約曰。他們這三位詩人就互相在這裏說。我輩各擅詩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觀諸伶所謳。若詩入歌辭多者,可以爲優矣。這三個人就互相比一比,說看這些歌妓到底唱誰的詩唱的多?唱的多的那就是最厲害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