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不居,書香氤氳不孤單

與其說“一個人的閱讀史,是一個人的心靈成長史”,毋寧說“一個人的讀書史,就是孤勇者抵禦孤獨的抗爭史”。                                                                                                                                                        ——寫在開始

識得文字,對一個心智尚還健全的人而言是一種向“第三世界”尋幽探密,逃出生天的自我放飛。文字的書寫是寫作者從自我視角審視世情社會、觀照人情世態的方式,文字的留存爲閱讀者回望過往找尋到一個恰切的隘口。單個的文字是冰冷且毫無生氣的,當寫作者從自我出發按照一定的情感密碼綴連在一起時,隨之就具有了意義和情感。正是源於此,纔有了“後之覽者,將有感於斯文”的閱讀體驗。

從目不識丁到暢讀文章,這不是簡單的增加了一項認識世界的技能,而是多了一種觸摸世界、感受人情的觸角。橫豎撇捺點本是無生命的,當按照一定的間架結構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個跳動的精靈。而這些精靈處於生命的休眠狀態時,需要生命的觸碰、情感的交流,這樣才能喚醒其沉睡的命脈。也正是藉助這種精神和靈魂的共振,荒蠻與矇昧才慢慢與現代文明漸行漸遠,世界才日漸變得豐富多彩、有情有味。

對文字的認識不是先天被賦予的本能,即使有先天的潛質,如果沒有後天的培養,這種潛質只會被埋沒。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每一個生命體對生活的世界都充滿好奇。在沒有識得文字之前,一切外在的世界都是一樣的,儘管內在的生命體徵和情感特質不同,但是除了藉助外在媒介進行個性化的宣泄,很多無法言說的東西只能深埋在內心,時時煎熬、飽受灼傷。經過後天的引導與教化,與那些方塊字的陌生陌生感逐漸消弭,生命中的另一扇窗子也隨之打開。通過這個窗口,除了欣賞感觀世界的風物,一個豐富的未知世界的大門也徐徐開啓。對一個城堡而言,每一個人都會對其投注無盡的遐想,正應了“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那句諺語。由文字世界壘築的城堡,進去的人與處在外面的人之間無形之中就有了一種疏離感。由於原本平行的軌道發生了偏離,他們想找到和諧的共振點也就變得困難。能夠識文斷字者因爲多了一種本領,也就自覺不自覺地被目不識丁者隔離開來。這種隔離,不是身體間的設防,而是思想和精神上的疏遠。

當熟悉的,甚或親近的人日漸陌生,甚至由原來的無話不談變成形同陌路,這本身就是人情薄涼殘酷。對於能夠認識方塊字的人來說,現實世界人情淡薄的淒涼何以消解,唯有在文字的世界裏尋覓一點心靈的慰藉。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凡俗世界,你可能被一部分人視爲異類,他們會有意識地在彼此之間構築一個堅不可摧的隱性壁壘;而把自己安放在由文字圍築的曼妙時空中思接千載,心遊萬仞,文字爲伴不孤單。

對每一個以文字爲階梯完成“鹹魚翻身”的人而言,文字之功不僅僅是讓自己的世界變得豐富而絢爛,更爲重要的是藉助文字,自己可以找尋到一爿消解單調枯燥又乏味的媒介。於我而言,能夠實現從泥土裏刨飯喫到體制內的轉身,完全得益於文字相助。當然,如果僅僅把文字作爲謀取飯碗,解決口食之需的工具,從某種意義上說就窄化了文字應有的價值。當解決了溫飽問題,有了獨屬於自己的閒暇時光時,能夠以“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的自我封閉沉浸在文字的世界裏,戒除純粹的功利之思,這樣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字應有的韻味。誠然,文字的書寫飽含書寫者的生活體驗、人生思考和社會觀照。不同的文字,不同的生命寄寓,靜躁不同,色質各異。品讀不同的文字,展卷不同的典籍,其間包蘊的思情對靈魂的浸染就不一樣。

光怪陸離的世界,速度與激情成爲普羅大衆生存狀態的表徵。但是,由於走得太快,很多人情不自禁地會在自己的人生軌跡中脫軌,甚至會迷失方向。物質富庶的時代,對物質的攫取與佔有量成爲塵世評判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當生民們都以同樣方向、相同的節奏奔赴生命的終點時,這個世界就變得灰暗而單調。在擾擾紅塵中,如果能夠做到“衆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這不僅僅考量的是一個人的定力,更是對一個人心性與情懷的檢驗。當然,這裏的醉與醒、濁與清不是特立獨行,更不是不食人間煙火,而是以一種用翰墨味薰染的煙火色浸潤人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宏闊的理論實則投射出一種心理期許。個體生命存在時空的有限性,讓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裂痕很難彌合。欲減輕失落感,有效的方式就是以書爲伴,在書香的氤氳中觀花開花謝、看雲捲雲舒。誠然,在信息氾濫、各種媒介充斥的當下,遑論讀書真的有一種滑天下之大稽的荒謬感。快餐文化的無孔不入把生民推上無法減速的快車道。在這樣的背景下,能夠沏一杯清茶,沐浴在暖陽下,選擇一本自己喜歡的經典,沉下身子,靜下心來在文字的世界裏徜徉,過着“一心只讀聖賢書,充耳不聞窗外事”的生活,即使落得被人戲謔調笑的名聲,也無關大礙、無傷大雅。如果因爲“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而讀書是出於功利的追求,多少褻瀆了讀書的純粹,那麼清空塵雜,單從文字的角度感受文字的韻味則是對讀書應有之義的堅守。讀書之傻與讀書之樂的對立自古以來從沒有真正消失過。置身在把讀書視爲傻子做的事情的羣體中,讀書者是孤獨的,如果能夠在文字的世界裏另闢蹊徑,往往能夠收穫到別樣的快樂。

凡事過去,皆爲序章。把書籍作爲生命中不可或缺地存在,閒暇時沉潛其中,無須迎來送往,無須虛與委蛇,無須察言觀色......短暫的命途少去這些裹挾,生活就變得清爽愜意許多。而在享受讀書之樂時,如果能夠把所感所得付諸文字,不管是粗糲的文字,還是精緻的語言,都是在書林漫步雪泥鴻爪的記錄。物質的世界需要精神的涵潤,肉體的身軀離不開靈魂的浸潤,“爲名而來,因利而往”的塵世間,熙熙攘攘忙於奔突。在忙碌中如果能夠放緩步履,挑選一部喜歡的書(不是《黑厚學》,更不是什麼成功學),“開卷有益”,你就多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密友。不是說“閱讀經典,就是與偉大的靈魂對話”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