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思想理性的基礎

邏輯理性、溝通理性、思想理性三者兼具,纔是理性完備的人。而思想理性,是所有理性中最上乘的內功心法。


我們應當如何思考?如何思考才能讓自己的觀點穩固而站得住腳?如何判斷一個觀點是正確的或是謬誤的?如何判斷一種思想是理性的或是非理性的?

需要揭示思想理性裏的基礎,使思維過程和論證遵循思想理性的基礎。

或曰:還有一種行爲理性。但我認爲,思想是行爲的指引。如果一個人思想裏認爲應該做某事而行爲上卻不做某事,或者思想認爲不應該做某事而行爲上卻做了某事,行爲和思想不一致,我認爲是思想內部的不清晰導致,應當從思想內部去自省,而不是從行爲上去設置規則。

能夠構成思想理性的基礎,我認爲主要有兩個:邏輯基礎與共識。邏輯基礎是內在要求,共識是外在要求。接下來分別探討這兩個方面。

邏輯基礎

邏輯律

同一律

A 是 A。

排中律

A 或者 非A。

矛盾律

A 不能既是 X 又不是 X。

論證

充分與必要

  • 若 A 則 B,A 是 B 的充分條件;
  • 非 A 則 非 B, A 是 B 的必要條件。

要證明充分條件,可使用演繹法;要證明必要條件,可使用反證法。

演繹

從既定前提結合事實推導出結論。前提爲真,事實爲真,推導步驟符合有效論證形式,則結論爲真。

有效論證形式:

  • 若 p ,則 q; p 真 => q 真。
  • 若 p, 則 q;非 q => 非 p。
  • 若 p, 則 q ; 若 q ,則 r => 若 p ,則 r。
  • p 或 q ; 非 p => q。

錯誤論證形式:

  • 若 p,則 q ; q 真 => p 真。
  • 若 p, 則 q ;非 p => 非 q。
  • p 或 q ; p => 非 q。

歸納

  • 枚舉歸納:從部分樣本推導整個集合。若一個樣本集 S 中的 s1, s2, s3, ..., sm 對於某個命題爲真,那麼 S 的所有成員對於某個命題很可能也爲真。
  • 類比歸納:若 p 具備 a1, a2, a3 的屬性及 b 屬性; r 具備 a1, a2, a3 屬性,則 r 很可能具備 b 的屬性。
  • 假說歸納: 有現象 p; 如果 h 爲真,可以爲 p 提供最佳解釋,所以 h 很可能爲真。

反證法

假定一個假說是正確的,通過嚴謹的推導,推導出矛盾,從而論證假說是錯誤的。

謬誤的論證

謬誤的論證通常包含了:不可接受的前提;不相關的前提;不充足的前提。

  • 不可接受的前提:預設結論(A爲真因爲A爲真);假兩難悖論(實際存在多個選項,卻只給出兩個選項)。
  • 不相關的前提:含糊其辭(同一詞彙使用不同含義);合成謬誤(部分爲真則整體爲真);分解謬誤(整體爲真則部分爲真);人身攻擊(批評或詆譭論證提出者);來源謬誤(來源於A則真);訴諸不當權威(某專家這麼認爲);訴諸大衆(所有人都這麼認爲);訴諸傳統(以前就是這麼認爲);訴諸無知(不能證僞即爲真或爲假);訴諸恐懼(運用傷害作爲威脅)。
  • 不充足的前提:輕率概括(從少量樣本推導整體);錯誤類比(基於相似性來判定真);虛假原因(假設有因果關係而實際上沒有)。

概念分析

概念分析步驟

步驟一:提出一個概念 A;

步驟二:提出一種假說,比如 A 是 X;

步驟三:推導出一個待測試的蘊涵結論,比如 若 A 是 X ,則會導致 S;

步驟四:觀察和實驗,驗證 S 是否正確。

步驟五:接受或拒絕假說。

可能性

  • 因果可能性:符合邏輯律,符合自然法則;
  • 邏輯可能性:符合邏輯律,但不一定符合因果可能性。

比如,奶牛跳到月球上。不符合因果可能性(奶牛無法擺脫地球引力),但是符合邏輯可能性。

可設想性

對一個假說填充細節進行推導,如果沒有推出矛盾,則是可設想的。可設想並不代表是正確的,只代表尚未被推翻。

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時間旅行-回到過去。如果你回到同一個宇宙的過去,可能會改變歷史,從而導致現在的你不會出生無法回到過去,這就產生了矛盾。這個是不可設想的。但是如果你回到過去,導致宇宙分裂成兩個,原來那個宇宙繼續向前,回到過去的那個宇宙被分裂出來,成爲新的現實,這樣就沒有推出矛盾,是可設想的。

可證實性

一個觀點是可以被觀察和驗證的。

如果一個觀點不具可觀察性和可驗證性,那麼這個觀點是值得懷疑的。比如,“世界上存在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就是一個無法被觀察和驗證的觀點。你只能選擇相信或懷疑,卻不能判定它的正確與否。

思想實驗

檢驗一個觀念是否具備充分性或必要性的思維的實驗。

思想實驗的基本方法是想象和設定場景來滿足前提條件,同時推出與結論不符合的結果。

思想實驗控制的變量應當儘可能少。控制變量過多可能會導致思想實驗過於複雜,容易推導出錯誤結論。

思想的衡量

思想的衡量標準:

  • 一致性:內部一致性(自身不矛盾),外部一致性(與事實不矛盾)。
  • 簡單性:預設很少。
  • 廣泛性:能夠解釋很多現象。
  • 保守性:與已有正確理論很好地契合。

共識

正確與合理

思想理性要求不僅僅是正確的,而且是合理的。因爲世界廣闊的多樣性,當你說一件事物的一面正確的時候,往往也意味着它的反面也可能是正確的。所以,僅僅是正確的還不夠。

我們傾向於認爲,確立和遵從共識,是思想理性的一個基本要求。儘管共識既不是思想理性的充分條件,也不是思想理性的必要條件,但共識是達成思想理性的最大可能性重要條件。

那麼,共識的基礎是什麼?

共識的基礎

共識的基礎是什麼? 人們根據什麼來達成共識?

假說一:共識的基礎是維持穩固而廣泛的人類社會關係。

設想思想實驗:假設有一羣人,正遭受一場瘟疫。這羣人沒有受過什麼教育,認爲瘟疫是惡魔帶來的,必須用某個人的生命作爲獻祭。來了一位醫學生,他認爲是瘟疫是某種病毒帶來的。這羣人認爲這個人是胡說八道,爲了維持羣體裏的共識,他們要把這位醫學生獻祭給惡魔。這裏,他們確實達成了共識,但無法解決面臨的問題。維持穩固而廣泛的人類社會關係或許是共識基礎的必要條件,但一定不是充分條件。

維持穩固而廣泛的人類社會關係與共識是什麼關係呢?達成共識的一個目標和結果是能夠維持穩固而廣泛的人類社會關係,同時,是否能夠維持穩固而廣泛的人類社會關係是確立共識的一個衡量標準。如果一個共識無法維持牢固而廣泛的社會關係,那麼這個共識就是脆弱的無法長久的。

假說二: 共識的基礎是爲了解決共同面臨的問題。

設想思想實驗:某個羣體,面臨極端氣候惡劣問題和經濟衰退問題。一部分人認爲經濟衰退問題亟待解決,一部分人認爲氣候惡劣問題亟待解決。兩類人對什麼問題更重要無法達成共識。這裏,如果問題界定不明確,解決共同面臨的問題就無法成爲共識的基礎。


假說三: 共識的基礎是界定共同面臨的問題。

設想思想實驗:有兩個羣體,A 羣體面臨經濟衰退、政局動盪和氣候惡劣問題,B 羣體面臨氣候惡劣問題或疫情。 A 羣體很可能認爲政局動盪纔是最重要的問題,而 B 羣體則傾向於認爲疫情纔是最重要的問題。儘管氣候惡劣問題是兩個羣體的共同面臨的問題,但大家可能都覺得這個問題並非本羣體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也就不會花心思去解決它。這裏,即使有共同面臨的問題,由於這個問題不是最緊要的,導致這個共識是一個僞共識,因爲大家不會集中力量去解決它。

假說四: 共識的基礎是界定共同面臨的要急需解決的緊要問題。

用反證法。假設共識的基礎不是界定共同面臨的要急需解決的緊要問題,那麼共識針對的對象就不明確,也就無從達成共識。因此,界定共同面臨的要急需解決的緊要問題 確實是共識的必要條件。但顯然,僅僅只是界定問題,無法成爲共識的充分條件。

思想理性的基礎

邏輯基礎-共識

思想理性的基礎包括邏輯基礎嗎?假設思想理性不包括邏輯基礎,那麼我們如何判定思想理性爲真呢?依據是什麼?思想理性不是其它的什麼東西,不能認定既是某物又不是某物,混亂而無所着落。沒有邏輯基礎,思想理性也就失去了根基。因此,邏輯基礎是思想理性基礎的必要條件。

思想理性的基礎包括共識嗎?以前面的瘟疫思想實驗來看,共識並不是思想理性的必要條件。因爲共識有可能是不正確的。同時共識也不是思想理性的充分條件。並非有了共識就有了思想理性。但共識是達成思想理性的最大可能性重要條件。

既然是最大可能性重要條件,說明共識裏一定有合理的成分,能夠成爲思想理性的基礎。那麼什麼樣的共識能夠成爲思想理性的基礎呢?前面的例子中,“認爲瘟疫是惡魔帶來的”的共識之所以不能作爲思想理性的基礎,是因爲不符合因果可能性,無法被觀察和驗證。那麼我們可以說:符合因果可能性的共識,是思想理性的基礎嗎?

設想一種情況: 一個國家遭受瘟疫,並弄清楚了瘟疫是由一種病毒帶來的。爲了保證瘟疫不被廣泛傳播,採取了隔離措施。那麼這種措施顯然是符合因果可能性的,同時也符合很多人的意願(畢竟誰也不希望被感染),但是卻觸犯了人的自由選擇權,導致很多人謀生困難難以維持生計。那麼這種共識能夠成爲思想理性的基礎嗎?讀者可自行分析下。

原則-依據-立場

在日常辯論與行爲中,構成思想理性的因子,還有原則、依據、立場。

其中,原則是思想理性的組成強因子,而依據和立場,則是思想理性的組成弱因子。

討論一個問題,也應當從“原則、依據、立場“三個方面展開,才能讓人感受到言之有理有據。

哲學的價值

著名哲學家羅素在“哲學的價值”一文中指出:哲學的價值大部分須在它的極其不確定性之中去追求。哲學的用處在於能夠指點出人所不疑的各種可能性。

的確如此。哲學的目標不是爲了獲得一些確定性的結論,相反,哲學的目標是爲了拓展可能性。哲學的方式是,提出一個論述,分析和找出反例,然後再修正論述或者提出一種新的論述,再分析和找出反例,以此不斷迭代,來逐步加深對事物的認識,接近真理,拓展真理的可能性範圍。哲學引導人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而非單純指明結論。

哲學是一種深層次的智慧,因爲哲學始終在拓展新的可能性。

看待一件事物,要努力深入到事物的內核。否則,我們的思想就像海上的浮冰,漂浮不定,最終沉沒。


小結

本文討論了思想理性的邏輯基礎,同時討論了共識是否能夠作爲思想理性的基礎。結果發現還不行。這表明了,當我們很自然地說出某個觀點時,這個觀點可能是未必能經得起推敲的。

每當提出一個觀點時,應該把它作爲一個假說來質疑和驗證,而不是把它作爲一個顯而易見的正確的觀點。學習哲學的一個價值在於用清晰的思維過程來明確地辨析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和觀點。

通過思想理性的練習,感覺自己好像增加了一種不同形式的內功。😃

參考資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