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打工人的自我修養

都說認知以外的錢難搞,那認知內的呢?


01


互聯網內卷年代,作爲不着調的普通選手;

在諸多花裏胡哨的黑話中,個人最待見的就是"認知"這個詞;

認知,有強烈的抽象感;

想要深刻理解抽象的概念,可能需要上升到哲學層面,或者所謂的人性層面;

很顯然,普通玩家達不到那個層次,更多的還是從實踐中搭建認知體系;

個人理解;

認知就是對事物認識的多少和知道的深度層次,即認知範疇內的廣度和深度;

廣度影響思維的開闊性,深度決定思維的正確性;

實踐出真知;

實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也是結果和經驗的持續積累;基於實踐週期所得的認知,自然也是曲折和漫長;

認知從內在來看:包括經歷和實踐沉澱的結果和經驗,以及形成的思維體系;

認知從外在來看:是意識驅動下的表達和行爲;

最後以說人話的方式來描述,認知就是想法、表達、行爲;直接體現就是做人和做事;

回到工作中的實踐場景;

協作的雙方,時常會覺得對的方認知不夠,尤其在上下級之間,認知層面的落差感更爲明顯;


02


與認知這個詞關係密接的就是幾個基礎的方法論,作爲事物理解的指導邏輯;

事物【本質】;階段【矛盾】;發展【規律】;

何爲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理解不同事物的共性和個性,判斷髮展邏輯;

何爲矛盾?事物內部以及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

何爲規律?現象之間必然、本質、穩定、反覆出現的關係;

從個人實踐來描述:全面深入理解事物自身和環境的關聯影響,以及發展過程,不同事物的空間維度,不同空間維度的週期變化,即時間維度;

簡單的說:全面、深入、動態的看待事物本質和運行邏輯;

從抽象的理論映射到具體生活中來看;

在職場初期,由於缺乏大量的實踐經驗,很難理解上述方法論的原理,但是毋庸置疑,作爲交流的高頻詞,必然有其精妙之處;

剛開始深入的瞭解相關方法論,思維中好像掀開了房頂,找到了複雜問題的萬能解法;

做事的過程中,都會下意識對齊是否符合方法論的邏輯;

當方法論實踐久了,會覺得和最初的預期有一定的落差,方法論並不能作爲全部事情的解法;

比方法論更高級的是哲學或者指導思想,比如大學裏完全讀不懂,並且還不想讀的那兩本,現在想想那時真的年少無知;

對於理論性描述,目前能力達不到,估計以後也達不到,只能立足職場經歷;

對於抽象的方法論理解,需要大量實踐經驗的加持,並且不同範疇內的實踐對認知的影響也各不相同;


03


每個人的經歷都可以理解爲實踐過程;

對於技術型選手來說,通常都對自己的能力階段有清晰的感知;

可以大致劃分出:新手期,發展期,成熟期這三個階段;

用一個比較經典的總結來描述;

新手期,編程只是增刪改查,外加複製粘貼;

發展期,開發不只是增刪改查,還需要複製粘貼;

成熟期,研發就是增刪改查,都可以複製粘貼;

只要處在研發崗位且做編碼的同學,不管能表達多麼高深的理論,或者設計複雜的架構;

都繞不開這個基本定律;

但是,不同的階段中,認知層面的落差是巨大的;

同樣是增刪改查的邏輯;

新手期和成熟期,對於實現過程中的思考和邏輯都有巨大的不同,自然結果也不同;

同樣是複製粘貼的動作;

新手期更多是複製別人的代碼,粘貼到自己的邏輯中;

對於有積累沉澱的成熟期來說,更依賴複製自己的代碼,粘貼到自己或別人的邏輯中;


04


基於自己的專業範疇內;

從曲折的實踐過程中,都會潛移默化的構建出相應的認知體系;

這是大部分研發選手認可的成長過程;

但是,在積累過程中,如果只注重把認知體系搭建在研發的範疇內,又會存在很大的侷限性;

對於這個說法,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審視;

如果職場已經走到研發和管理岔路口;

偏向管理勢必要降低研發的側重程度,偏向技術勢必要面對年齡段的問題;

如果職場還在起步階段;

建議去研讀一下晉級或晉升制度的文檔,不管是公司內部或者外部的,都具備參考價值;

不同的職級都有各自的規則要求,這是大部分職場玩家進階的縮影,也可以作爲實踐過程的方向指導;

首先要匹配環境的對自己的能力要求;

然後再不斷的積累沉澱,並且改變自己,符合下一職級的要求,然後向上晉升;


05


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

最常見的就是P(職級序列)和T(技術序列)兩個範疇,也有M(管理序列),常用的序列號就是3-10;

可以自行參考公司的《職級制度》,重點是去了解不同職級下的要求;

不論是P職級,還是T職級,在職級要求的變化中,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尋;

在相對低(3-4)的職級中,要求在標準的流程中完成結果交付;

在相對中間(5-6)的職級,要求獨當一面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對新人有引導;

在相對高(7-8)的職級中,要求項目和團隊層面的主導能力,具備協作流程推進的主動性;

在相對頂層(9-10)的職級,要求系統性的解決方案,戰略的規劃,業務的驅動和創新能力;

在互聯網公司中,上面是普遍使用的晉級制度;


06


回到自身上來;

職級要求是大部分選手的必經之路,而對於那些天賦型或者資源型選手來說,無法以常理論之;

在變化當中;

反思實踐過程,衡量認知體系時,目的就是避免自己進入誤區,從而陷入被動的狀態;

然而,如何去反思過程和衡量認知?

對於大部分玩家來說,立足於職級要求和自己的工作經驗,進行客觀的判斷即可;

注意:一定要客觀,避免強烈的自我認同感,過度的主觀意識就是片面;

先從意識層面,形成一個相對客觀的反思能力;

再來思考自己的實踐過程,形成的認知體系,以及後續職業方向的選擇;

普通選手少走彎路,也許才能走的更遠;


07


此前,有幸經歷過創業公司的起步到平穩發展的階段,這裏指從租辦公室起步;

對於職場初期的選手來說,也是某種意義的上的不幸,無論是沉澱還是認知體系,都無法把握其中的機會;

也經歷過飛速發展的互聯網中廠,也待過兩年所謂的互聯網大廠;

不同規模和發展階段的公司,既有各自的特點,也有相互的共同點;

都是研發的崗位,但是不同環境中的實踐經歷,會形成認知體系中的巨大差異;

先來簡單的分析一下互聯網公司的基本運作模式;

有必要輕微的解釋一句;

並不是一定要理解各個節點的本質,當然也沒有人是全才,只是有必要形成相對統一的共識;

這裏更側重對於認知層面的廣度要求;

還有必要順帶的黑一句;

如果有人動不動就跨多個節點進行深刻的表達,不能排除表演的成分;

對於上述的框架範疇,大部分職場選手都是有一定的意識的;

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職場初期只把自己作爲線性流程中的一個節點;

很顯然在職場新手期,對於研發選手來說,大部分都認爲自己只是在寫代碼;

重複的接收需求、分析、表達、執行,側重技術能力積累,並且感覺自己和其他節點是隔離的;

隨着工作經驗的積累和認知建立,思考的角度也在轉變;

會逐漸從業務的各個層面審視核心問題,業務的參與方,並理解流程和協作;

此處,必須要嚴謹的聲明一下,這裏只是描述看待事物的思維;

顯然任何人都不能把握所有節點的本質;

但至少要具備入門級的瞭解,能立足業務,對於各個節點,可以形成方向層面的共識;

這也是大部分業務型公司的執念,要求團隊達成業務面的統一共識;

變相的思考一下真實狀況,研發如果只考慮代碼層面的問題;

討論業務,無法達成共識;

交流產品,各種拉扯對噴,無法實現;

溝通運營,完全不理解邏輯出發點;

如此這般的話,成長的方向在哪裏?升職加薪的底氣在哪裏?發揮的空間在哪裏?


08


那職場的進階之路應該怎麼走?

從個人的實踐經驗來看;

在不同的職場階段,注重相應核心技能的積累,並且投入適當的時間,思考和學習下個階段的必備技能;

也就是所謂的一步走一個臺階,這樣更具有確定性;

在實踐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完成階段的積累和沉澱之後,把握晉升機會,順勢而爲即可;

對於認知體系建立,需要不斷的進行階段性總結和反思,嘗試性的理解上面各個節點的本質,完成能力拼圖;

反思一個現象級問題,內卷是怎麼來的?

互聯網的行業屬性,需要持續性的學習;

對於其他經驗的借鑑和複用,會另大部分人,有種認知高級的幻覺;

這種現象和行爲是會傳播的,普通玩家只能本着打不過就加入的心態,一起卷;


09


回到認知這個話題上來;

對於互聯網這個捲到鼻青臉腫的行業來說,確實很考驗個人的綜合能力,即認知體系裏要有深度和廣度;

在工作中,不乏有部分選手,能從商業談到戰略;

從戰略扯到方向和目標;

從目標再度橫跳到團隊管理;

在想法到表達上能把人拉扯的一愣一愣的,給人一種公司有他就行的幻覺;

然而落實到行爲上,通俗的理解就是做人和做事兩個範疇,能直接給隊友天與地的落差暴擊;

雖然這種魔幻選手卷不翻職場,但是不可否認,爲了卷的學習精神值得借鑑;

在個人的意識中,強到離譜的選手,是立足自身當前的階段,能力還向上延伸1到2個節點;

在這種認知體系中,不管做人還是做事,都是方向準確且行動迅速,確有降維執行的感覺;


10


總結性的表述;

在互聯網這個行業中,進階之路就是認知廣度和深度的積累過程;

廣度;自然就是常說的:產品、業務、技術、運營、團隊、流程、組織、商業等多方面;

至少要形成方向的共識,至多上不封頂;

深度;自然就是圍繞:技術深度、業務高度、管理能力、共識層面的廣度,是核心的競爭力;

把雜亂的實踐過程進行結構化的擺放,是研發選手優缺點的直接體現;

可以用這種結構化的思維去看待認知體系的形成框架,但是也僅限於下意識的思考;

在變化中,基於認知展現的做人和做事的能力,纔是真實的體現;

最後,聊聊思考職場認知的故事背景;

有一個隊友,在T7晉級中失敗兩次,原因都是:職級的相應認知不足;【PS.本故事純屬真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