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色的起点》

字数: 2440

隔着时间的河流,人的记忆总是不太准确的。即使亲历其中的人,事后回忆,也是模模糊糊的。

《红色的起点》一书,作者试图通过各方求证,尽量准确纪实地还复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诞生的,也就是试图用文字复原和呈现那个“红色的起点”。

序曲

书的开篇,是周佛海的遗孀杨淑慧,带着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干部沈之瑜在上海街头寻找中共一大会址,为庆祝建党30周年献礼。因为杨淑慧亲历过那个会议。

往事如烟,三十年后的上海街头,早已变了一番模样。杨淑慧对这三十年前的会址,也只是依稀记得了。她好不容易辨认后,初步找到了陈独秀当年的家(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又寻找到了原贝勒路上李汉俊家(中共一大会址)和贝勒路附近的博文女校(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周佛海的住宿处)

上海市委谨慎地拍取了这三个地方的照片送到北京中南海呈请中央领导看。毛泽东和董必武看后,中央一大会址得到了证实。后来,中央又委托李达(中共一大代表)前往上海,实地进行了查看,李达连连点头:“是在这里,汉俊的家是在这里。”

伴随着中共一大会址的找到,关于中共一大的内容,也渐渐从历史的波澜中,若隐若现地呈现了出来,吸引着中外专家们的研究和考证。

前奏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马林接到一项任务: 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

共产国际,亦即“第三国际”,是列宁在1919年创立的,是全世界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称“共产国际”,亦称“世界共产党”。

而“第一国际”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64年创立的,叫“国际工人协会”,着力于组织各国的工人运动。“第一国际”在1876年解散。

“第二国际”是恩格斯1889年创立的,是各国社会党的国际联合组织。“第二国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解体。

其时的中国,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卖国条约,“五四”运动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袁世凯复辟。各种社会思潮和主义甚嚣尘上。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大批仁人志士开始研究“马尔格斯学说”。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教授李大钊成为中国最早、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者。

上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曾四次赴日,在日本读了很多革命书籍,思想日渐激进,是一位非常活跃的革命分子。《新青年》提倡新思想、新文化,为新青年服务,陈独秀声名鹊起。

“是该建立中国共产党了!建立中国的布尔什维克!”《新青年》两大主帅李大钊和陈独秀在小小骡车上商议:“我着手在北京作建党的准备,你在上海作建党的准备。”

“北李南陈,相约建党”。

酝酿

俄共(布)远东局派出维经斯基来中国联系建党事宜。

1920年5月,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作为建党的第一步。小组负责人是陈独秀,小组的成员有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俞秀松、沈雁冰(茅盾)、邵力子、杨明斋等。稍后加入的是施存统。

陈望道译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名著《共产党宣言》,如同给正在酝酿、筹备建立的中国共产党下了一场及时雨。

这本小书,清楚地说明了为什么要建立共产党,共产党究竟是什么样的政党。

1920年8月,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这是迈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第二步。陈独秀担任首任“书记”。

初创

1920年8月22日,第一个青年团组织在上海诞生,俞秀松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任书记。

1920年10月,李大钊、张申府和张国焘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1920年11月7日,上海创刊《共产党》杂志,李达为主编。

1921年1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举行会议,正式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一致推选李大钊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罗章龙负责宣传。

响应

1920年,毛泽东、何叔衡、彭璜等在长沙成立共产主义小组。

1920年,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建立,推举包惠僧为书记,陈潭秋负责组织工作。

1921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等秘密成立济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0年12月,在陈独秀的主持下,广州成立共产党组织,书记先由陈独秀担任,后改由陈潭秋担任,陈公博负责组织工作,谭植棠负责宣传工作。

1920年6月,施存统、周佛海成立旅日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2月,张申府和周恩来、刘清扬、赵世炎、陈公培成立“旅法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中国共产党旅欧总部成立,会议选举赵世炎为书记,周恩来为宣传委员,李维汉为组织委员。

聚首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聚首上海,出席中共一大代表13人,他们分别是:

北京:张国焘  刘仁静

长沙:毛泽东  何叔衡

武汉:陈潭秋  董必武

济南:王尽美  邓恩铭

广州:包惠僧  陈公博

日本:周佛海

上海:李汉俊  李达

当时共有党员53名

另有共产国际派来的2位代表:马林  尼克尔斯基

成立

中共一大会议时间是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会议地点先在上海李公馆,后密探闯入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游船上,会议起草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选举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为组织委员,李达为宣传委员,在陈未返沪前,暂由周佛海代理书记。

那艘在南湖波涛中轻轻摇晃的画舫,成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摇蓝。

锤炼

1926.8.19  王尽美因严重肺病死于青岛医院,27岁

1927.4.28  李大钊从容就义绞刑架,38岁

1927.12.17  李汉俊武汉遭捕后当天被处决,31岁

1931.4.5  邓恩铭山东刑场就义,31岁

1935.4.23  何叔衡沙场捐躯,59岁

1938.9.21  尼克尔斯误为“间谍罪”被枪决,50岁

1942.4.14  马林死于法西斯屠刀,53岁

1942.5.27  陈独秀凄风冷雨中病殁江津,64岁

1943.9.27  陈潭秋被新疆军阀秘密处决,47岁

1946.6.3  陈公博沦为汉奸被枪决,55岁

1948.2.28  周佛海卖国求荣病死监狱,51岁

1966.8.24  李达文革中批斗而死,76岁

1975.4.2  董必武肝癌病逝,90岁

1976.9.9  毛泽东离世震撼世界,83岁

1979.7.2 包惠僧化为栖梧老人写回忆,85岁

1979.12.3  张国焘加拿大养老院冻死,82岁

1987.8.5  刘仁静晨练死于车祸,85岁

红色的游船,红色的起点,红色的旅程,红色的故事,构成了通向未来的一个座标。

大浪淘沙,岁月无情。他们曾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命运却如此不同,值得深思的不光是历史,还有每个人都时刻面临的人生选择。

《红色的起点》是了解中国共产党建党历程和党史概况的简明读本,易读易懂,对每一位中共一大代表的人生历程都有中肯而全面的介绍,是学习党史的一本好书。推荐指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