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詞體的形式特徵(上)

第一 按譜填詞

這裏就有一個關鍵的字眼,填,爲什麼是填?我們知道詩歌古人一般說作詩。可是詞,古人一般說填詞,所以這個填字本身就說明了詞的創作模式,和詩歌的創作模式是不大一樣的。因爲我們開始就講到,詞相對於它所依託的燕樂的樂曲來講,它是純屬性的,是第二位的。

燕樂的樂曲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所以詞的之所以叫填,就是把一個一個合適的字眼,一個一個合適的字句,填入到音樂的節拍之中,所以才叫填。填詞是需要有譜的,這種譜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聲譜也叫曲譜,一種是詞譜,或者說叫聲調譜。

在唐宋時代,詞人們填詞,或者一般文人填詞,或者一般的樂工歌妓填詞,他們所依據的譜,我們現在已不能夠看見,沒有完整的保存到現在。但是從各種文獻來推測,他們同樣是有一定的歌譜的,這種歌譜有可能是以譜字的形式而存在,但是也有可能,就是以名家詞作的形式而存在。

比如說像北宋後期的大人詞周邦彥,他的詞以嚴謹精工而著稱。所以他的詞集在南宋時代,傳唱的範圍,翻刻的遍數、種類都是最多的。南宋有好幾位著名的詞人,他們流傳下來所做的詞,就是根據周邦彥的詞集,一首一首不越雷池一步的平仄四聲,完全吻合周邦彥的(詞)這樣去填,所以在這種創作模式之中,等於就是說,周邦彥的詞集就成爲了一部詞譜。

當然更多的詞人可能是熟悉瞭解,甚至是精通音樂,所以他們在填詞的時候,腦海裏面音樂的旋律是自然而然的。他們在寫作詞的時候,只需要讓筆下的字眼吻合腦海中的旋律,他們就能夠做到,一首漂亮的精美的樂曲就產生出來了。

但是到宋代以後,明清時代,由於原有的燕樂已經失傳了,沒有人會表演,沒有人會唱。那麼後代的詞人怎麼填詞?他就得根據唐宋時代的人他們所做的這些詞作,一個一個地加以比對。

比如同樣是《浣溪沙》,把唐宋時代所有人寫的《浣溪沙》放到一塊兒來比對,一個字一個字的對。假如某個字第1句的第1個字,大家全部都用的是上聲字,或者大家全部都用的是入聲字,那麼就確定這個字應當用入聲或者是上聲,然後一個字一個字的對下去,所以最後按照這種歸納的方式,得出來的一個格調,得出來的一個聲調,按照平上去入四聲的聲調,排列出來的一個譜,就是聲調譜,也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明清以來詞譜的主要形式。

包括像明代張綖的《詩餘圖譜》,清代萬樹的《詞律》,王弈清的《欽定詞譜》,甚至一直到現在的龍榆生先生所編的《唐宋詞格律》,都是按照這種模式的聲調譜。這是在燕樂這樣一種音樂失傳了以後,後代人填詞的一種不得已的辦法。

第二 就是詞調名

我們知道每一首詞它都有一個詞調名,俗稱爲詞牌。比如說《浣溪沙》《水龍吟》《菩薩蠻》,這些都是詞調名。這個詞調名究竟是什麼意思?實際上詞調名跟詞的內容並沒有直接的關聯,因爲它本身是樂曲的名稱,而並不是歌詞的名稱。所以一首《菩薩蠻》不同的人來填,不同的時候來填,它的內容可以是千差萬別的。

那麼可以跟《菩薩蠻》這樣一種最早的表演的形式可能有關係,但是也可能跟它完全沒關係,所以詞調名它只代表這首樂曲的音樂的名稱,詞也就因此沒有了另立新題的必要。從北宋時代開始,有些詞人爲了說明或者表明,自己填這首詞時候的一些背景的情況,往往會在詞調的下面加一個小注。比如說大家熟悉的蘇軾的《念奴嬌》,下面就有一個小注:赤壁懷古。赤壁懷古其實才是這首詞真正的主題所在。但是它不叫題目,我們管它叫詞序或者叫小序。

當然在北宋時代,序都比較短小。到南宋時代,有些詞人就喜歡寫長篇的序。大家都很熟悉姜夔的《揚州慢》,《揚州慢》前面的這篇小序像一篇優美的小散文,和詞的篇幅已經不相上下了。

那麼詞的調名,這個名稱它其實是有很多方面的涵義。有的是表明詞調的來源,來源於民間的,還是來源於域外的,來源於教坊的,還是來源於大晟府這樣一些音樂機構的,有的是表明它是創自於樂工歌妓的,還是從大麴法曲裏摘一部分出來的。比如說《霓裳中序第一》《摘遍》,這一類的都是從大麴法曲中摘出來的。

還有一些是詞人的自度曲,有些精通音律的詞人,自己能填詞以外,他還自己能譜曲。像姜夔的《揚州慢》《暗香》《疏影》這些詞,都是他自己作曲的,還能自己填詞,這種就屬於音樂和文辭兩方面都很厲害的詞人,這個在宋代的詞人當中也是有數的一部分,一些大家能做到這一點,很多詞人做不到這一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