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燕樂曲辭(下)

俄而一伶,拊節而唱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是王昌齡的一首詩歌。所以,昌齡則引手畫壁曰 一絕句。王昌齡就得了一分了。

尋又一妓謳曰: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臺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這是高適的一首詩歌。適則引手畫壁曰 一絕句。高適又得一分。

尋又一伶謳曰:奉帚平明金殿開,強將團扇半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昌齡則又引手畫壁曰 一樂府。這樣王昌齡得兩分了。

剩下的王之渙,自以得名已久,因謂衆人曰:此輩背潦倒樂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詞耳。豈‘陽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意思是說唱你們詩歌的這些歌妓,這些樂官,都是潦倒樂官,水平都不高的。

然後因指諸妓紫衣貌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詩,吾即終身不敢與諸子爭衡矣。脫是吾詩,子等當須列拜牀下,奉吾爲師。所以王之渙就指着這些歌妓羣裏面,一位穿紫色衣服的,長得最漂亮的一位歌姬說:等到她所唱的,如果不是我的詩歌,我以後再也不跟你們比了。萬一唱的是我的詩歌,你們就得拜我爲師。

因歡笑俟之,須臾次至,雙鬟發聲,則曰: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個就是王之渙一首著名的名作。

之渙即與二子曰,田舍奴,我豈妄哉!所以他就得意了。

因大諧笑,諸伶不喻其故,皆起詣曰:不知諸君何此歡噱?

昌齡等因話其事,諸伶拜曰:俗眼不識神仙,乞降清重,府就筵席。三子從之,飲醉竟日。最後是這些歌妓來認識了這三位詩人。稱之爲俗眼不識神仙,一起喝酒,一塊歡樂。

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 旗亭畫壁 的故事。這個故事不一定是真實的。但是這個故事的流傳就反映了在唐代,這些歌妓在表演的時候,她們樂曲歌詞取材的來源,往往就是當時著名詩人的膾炙人口的詩歌。這就是聲詩的一個最典型的表演的場景,這方面的例子是非常明顯的。

另外一種模式曲子詞的模式,也就是由樂以定詞的模式,它是什麼時候確立的呢?我們看到敦煌詞裏面早期的民間詞,其實就已經是由樂以定詞的模式,儘管它比較粗糙,但是它的基本模式不是聲詩而是曲子詞,到中唐時代,文人介入到曲子詞的創作中來,其標誌就是劉禹錫跟白居易的互相唱酬。

劉禹錫在《憶江南》二首下面,有一個自己所做的註解,其中講到 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爲句,就是說就是依照《憶江南》這首樂曲的節拍,來決定它的文句。按照樂曲的需求來決定文句,這就是我們講的由樂以定詞。

所以劉禹錫的這樣一個自注,實際上成爲一個標誌性的註釋,標誌性的說明,他讓我們認識到中唐時代,文人介入詞的創作之中就已經採用了這種由樂以定詞的形式,也就是曲子詞的形式,所以依曲拍爲句,就是詞體確立的一個重要標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