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學成語-2

老萬繼昨天整理的出自《論語》的成語之後,今天繼續來一邊整理第二波的成語,一邊繼續學習學習這聖人的仁義之道。

那麼,就接着昨天已經整理學習了的20個成語來開始今天新的一輪的讀《論語》,學成語的溫故而知新之旅吧!

21.耳順之年

【解釋】: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

【出自】:《論語·爲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2.發憤忘食

【解釋】: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喫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

【出自】:《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23.犯上作亂

【解釋】: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

【出自】:《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24.肥馬輕裘

【解釋】:裘:皮衣。騎肥壯的馬,穿輕暖的皮衣。形容闊綽。

【出自】:《論語·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25.斐然成章

【解釋】: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自】:《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載之。”

26.分崩離析

【解釋】: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出自】:《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27.父母之邦

【解釋】:指祖國。

【出自】:《論語·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28.剛毅木訥

【解釋】:剛:堅強;毅:果決;木:質樸;訥:說話遲鈍,此處指言語謹慎。孔子稱頌人的四種品質。

【出自】:《論語·子路》:“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29.各不相謀

【解釋】:謀:商量,計義。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辦事,不互相商量。

【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爲謀。’”

30.恭而有禮

【解釋】:恭:恭敬;禮:禮節。恭敬又有禮節。

【出自】:《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31.攻乎異端

【解釋】:指鑽研和實行儒家以外的主張,也指斥責異端。

【出處】《論語·爲政》:“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32.過猶不及

【解釋】: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出自】:《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33.怪力亂神

【解釋】:指關於怪異、勇力、叛亂、鬼神之事。

【出自】:《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

34.後生可畏

【解釋】:後生:年輕人,後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

【出自】:《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35.患得患失

【解釋】:患:憂患,擔心。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自】:《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36.誨人不倦

【解釋】:誨:教導。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出自】:《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7.惠而不費

【解釋】:惠:給人好處;費:耗費。給人好處,自己卻無所損失。

【出自】:《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38.見義勇爲

【解釋】: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自】:《論語·爲政》:“見義不爲,無勇也。”

39.見賢思齊

【解釋】:賢:德才兼備的人;齊:相等。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

【出自】:《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0.既往不咎

【解釋】:咎:責怪。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出自】:《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下一輪的溫故知新,明天繼續拭目以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