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詞體的形式特徵(二)

從詞調所來源的曲調類型來看,主要有這麼幾種類型:

一種是大麴,一種是雜曲。

大麴指的是唐宋時代的大型歌曲,有的是跟佛教道教有關係的,就被稱之爲法曲。比如說《霓裳羽衣舞》《霓裳羽衣曲》這個就是法曲。《秦王破陣樂》這個就是大麴。所以大麴裏面摘一部分出來,就形成了大家很熟悉的一個詞調叫《破陣子》。

雜曲進入到詞調裏面的特別多,也就是詞調裏面有很多,其實都是來源於唐宋時代的雜曲。雜曲的類型又可以分成四類,分別叫做:令、引、近、慢。我們比較熟悉的是令和慢,引和近這兩類往往都是介於令和慢之間的,或者是跟大麴法曲有關聯的一些樂段。

關於這個令,現在一般認爲是出自於唐人所行的酒令,很多的詞調後面都帶了一個令字,《卜算子令》等等。這裏有一條材料,是宋代陳元靚《事林廣記》裏面記錄的,就是《卜算子令》這樣一首詞在當時酒席上面表演的情況,它就是一個很典型的行酒令的場合。

他在《事林廣記》中記載,這首《卜算子令》的表演方式是怎樣的呢?,先取花一枝,然後行令,就是有一隻花拿在手裏面,然後來行令,口唱其詞,逐句指點,口裏面在說歌詞,但是手裏面要做出相應的動作。舉動稍誤,即行罰酒。動作做的不對就要罰酒,這就是行酒令的模式。

比如說這首詞《卜算子令》第一句是,我有一枝花,那麼需要行令者做出什麼樣的動作呢?要指自身,還要指着這個花,要做出這樣的動作。斟我些兒酒,這是第二句,指着自己,讓斟酒倒酒。第三句唯願花心似我心,要指指花,還要指指自己的心頭。第四句幾歲長相守,那麼念這一句的時候,要放下花枝、叉手。

下片,滿滿泛金盃,這個時候要指着酒盞,重把花來嗅,要做出把花用鼻子去嗅花香的動作。不願花枝在我旁,這個時候要把花傳遞給下面一個人,旁邊一位。付與他人手,這個時候就要把花讓下一位接過去。這個就是動作跟口唱其詞的一種結合,這是一個很典型的行酒令的場合,一種文人之間的遊戲,但這種遊戲卻是和令詞的這樣一種,創作的模式和它表演的模式相關係的,所以令詞出自於唐人以來的行的酒令,跟這個是有關聯的,所以相應的大部分的令詞不會是長篇鉅製,都比較簡短,比較簡單。

和令相對應的另外一極呢,就是慢詞。慢詞,顧名思義它不是指字數的多,而是指節拍的緩,所以才叫做慢詞,也叫慢曲。但是由於節拍舒緩了,很自然的它的演奏時間會增長,演奏時間會增加,那麼相應的,它需要的歌詞的字數也會增多,所以慢詞之所以被稱爲長調,原因就在於此。像《木蘭花慢》《石州慢》,這些慢詞一般都在百字以上。

慢詞在唐五代時期是不多見的,真正慢詞的興盛是在北宋時代。北宋的宋真宗、宋仁宗在位期間,是一個新的音樂時代。在這個音樂時代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大量的宋樂慢詞曲調在民間開始湧現,而敏銳的把握這個慢詞的趨勢,並且用它來填詞的,就是大詞人柳永,這是第二個方面關於詞調名的問題。

第三個方面關於分片,我們知道詞和詩歌有一點很明顯的不同,就是詩歌是不分段的,而詞是分段的。那麼詞爲什麼要分段?這個是和樂曲的需求是有關係的,整個的這首樂曲由幾個部分組成,由若干個樂段組成,如果是兩個樂段組成的,它就要分兩段,如果是更多樂段組成的,就要分更多的段,所以詞裏面的分片完全就是根據樂曲的需求而來的。

樂曲演奏一遍就叫一片,這個片字指的就是樂曲演奏一遍,一段樂曲結束了停止了,所以它也叫闕,闕這個字就是有停止的意思,所以片、遍、闕都可以用來指詞的段落,而這三個詞其實都是指音樂的段落,而不是指文辭的段落,所以如果一首樂曲只有一段的,相應的它的歌詞也只有一段,這種我們就管它叫單調。

如果一首樂曲是分爲兩段的,我們就稱它爲雙調。雙調詞在唐宋詞調裏面是數量最多的,也是最爲常見的。再往上就是三段的、四段的,分別叫做三疊或者四疊,而這一類樂曲在唐宋詞調裏就相對比較少見。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在唐宋時代詞作之中大量出現的,其實都是雙調上片下片,當然雙調它也有長短的差別,有的是上段下段完全一樣的,也有的是上段略短,下段略長,這個其實都是和音樂的段落的區分是有關聯的。

我們不能夠從詞的文字本身,去推究它分段的依據,而應該從音樂的要求這方面,來推斷它分段的依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