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稟賦效應(1.17)

      今天分享的概念是一個行爲經濟學家提出來的,叫稟賦效應。稟賦效應是說,人會比較珍視已經擁有的東西,而不太在意尚未擁有,哪怕是即將擁有的東西。用一句話表達就是:我擁有的就是好的!

      什麼是已經擁有的東西?比如你已經有了一雙鞋,已經有了一件衣服,已經有了一個房子,或者你身上的某種能力,比如數學特別好,口才特別好,有某種技能。咱們有個詞叫天賦異稟,這個稟賦效應的“稟”就是指這個意思。

      經濟學家塞勒怎麼發現稟賦效應的呢?有一個經濟學領域裏非常著名的馬克杯實驗。

      塞勒找22個學生分11個馬克杯(平時喝咖啡的那種杯子)。每隔一個同學分一個,這樣有11個同學有馬克杯,有11個沒有。有馬克杯的就叫賣家,沒有馬克杯的領到一種代幣,或者你可以想象他手裏有錢。

      然後,塞勒讓這些學生開展自由市場交易行爲,說你們現在自己決定,你們準備多少錢把這個賣掉。然後問另外11個人,你們自己決定,你們打算花多少錢買這個馬克杯。

      根據傳統經濟學的假設,大概會有11個人願意賣,11個人願意買,這才合乎常理。可他做了4次實驗,最多的一次只有4個人願意賣。最少的一次,只有1個人願意賣。

      塞勒覺得,是不是大家不知道馬克杯到底值多少錢導致不願意交易啊?他下次換一個交易的產品,不是馬克杯了,換圓珠筆。同時他把圓珠筆的價格貼在標籤上,就告訴交易的雙方,現在買賣雙方都知道這個東西值多少錢。

      好,換過來,剛纔的買家變成賣家,剛纔的賣家變成買家,這個市場交易行爲會發生什麼變化?結果跟那個馬克杯差不多,願意賣的人特別少,願意買的人也很少。爲什麼?因爲大家的出價不一樣,願意賣的人的價格出的價是願意買的人的價格的兩倍。

      你們都知道圓珠筆值多少錢了,怎麼還出這麼不靠譜的價格?再說了,你明知道你能換來錢,怎麼就不賣呢?塞勒發現,這就是稟賦效應在起作用。不管我這東西在你眼裏值多少錢,因爲它是我的,我就覺得它特別珍貴,高於別人對它的評估。

      看到這個概念,我馬上想到了來訪者,來訪者之所以陷入困境,往往是由於自身的各種問題,比如不合理概念、錯誤的認知、過激的行爲……可這些都是來訪者自身的一部分,當我們試圖去讓他改變的時候,本身就是對來訪者的一種否定,何況他們明明覺得是孩子不好、別人不對。用稟賦效應來解釋就是“我擁有的是好的,我的想法是對的”用講道理去否定是行不通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們也可以利用稟賦效應,挖掘出來訪者自身的成功經驗或潛在的力量,讓來訪者有一個重新審視自身、進行選擇的機會。當她說孩子多麼多麼不好的時候,引導她回憶孩子好的時候是怎樣的?從什麼時候變得不好了?當時發生了什麼?來訪者自然傾向於肯定自己的成功肯定孩子的好,然後反思發現現在的“不好”只是孩子應對當前問題的臨時反應,是可以改變的。“孩子都是自己的好”,日常工作中,即使學習有困難的孩子,父母往往也會找到合理的解釋去證明孩子的好。畢竟,問題之外,愛和發展纔是我們最主要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擁有改變的力量,“改變”也是我們的“稟賦”,稟賦效應就像“本自俱足”一樣讓我們知道,不但我們擁有的就是好的,我們自己就是最好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